他認為數位監測必須符合社會價值,並列舉了美國、中國和德國等極端例子:在美國,雖然數據庫號稱免費,卻其實非常菁英取向。谷歌、臉書和亞馬遜蒐集我們的資訊,來優化搜尋結果,藉以得到更高的廣告收益。
在中國,當局透過阿里巴巴等民間企業掌握所有人的資料,從行動到電子錢包、體溫與臉部掃描,雖然可以抗疫,但也可被當局作為鎮壓的工具,例如新疆的維吾爾族。
德國又是另一個極端,經歷過納粹蓋世太保歷史傷痕的德國,認為數據的本質危險,需要嚴加保護,數據完全屬於使用者,無論是私人或官方想動用數據,都必須經過當事人同意。
南韓對疫情的控制,在國際上也贏得好評,作者指出,當地的民間開發者迅速推出追蹤接觸史的app,但當局也可利用監視器影像,與信用卡交易追蹤可能帶原者的行動和接觸範圍。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行蹤則透過手機來監控,民調顯示南韓民眾贊成這些措施,不過在西方國家,這些做法顯然行不通。
台灣之所以是全球最成功的數位模範生,因為如同韓國,台灣也透過手機追蹤居家隔離的人,並整合多個政府資料庫,像是旅遊與就診紀錄,但台灣更勝一籌,在於全國志願和政府結盟,創造一個數據網絡,讓資訊可以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自由流動。
文中提到,為了研發出對抗病毒的有效工具,黑客松、開發商與市民在vTaiwan(由幫助太陽花學運疏通政府資訊的黑客團隊與政府合作共創)平台上合作,舉例來說,其中一個工具,就是藉由標示出口罩地圖,預防口罩大缺貨,或配送至最需要的地方。民眾主動參與加入解決問題行列,而非只是被動遵守政策,過程透過,也促進互信。
作者指出,歐洲最可與台灣相提並論的,就是冰島,冰島也有民眾志願的接觸史追蹤app(Rakning C-19),全國滲透率達40%左右,是全世界第一高。
雖然有人認為這類app有侵犯自由的嫌疑,但在傳染病大流行期間,如果當局採取封城措施,我們失去的自由程度更高。為了防堵疫情,app至少必須涵蓋人口的六成,而且必須提供精確的數據。
作者最後做出結論,如果能如同台灣,所有人參與提供、使用也保護數據,那就更理想了,畢竟我們分享這些數位資訊,除了保護別人,更為了自保。
資料來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