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放在《外交家》網站首頁,由南樂(Lev Nachman)和丘琦欣(Brian Hioe)共同撰文的文章說,新聞媒體採用「獨派」的說法,不只是過於簡化,同時實際上也不準確。這種說法錯誤地將台灣和他的領導人描繪成會「激怒」中國的挑釁者。
在文章中,兩位作者解釋在台灣政壇上,固然是以與中國的關係做為主要立場的區分,不過在獨立和統一的兩端之間,有不少人支持的是「維持現狀」(pro-status quo),也就是目前台灣在實際上(de facto)獨立,但是在法理上(de jure)國家地位仍存疑的模糊定位。
他們接著說到,多數人可能存有誤解,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並未主張台灣要正式宣告獨立,而是主張台灣以中華民國之名已經具獨立之實。民進黨所主張的維持現狀,意味著並不追求對台灣定位的改變。在1999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已經承認中華民國為台灣正式的名稱,任何體制上的重大改變,須透過全民公投來決定。
根據這篇文章的說法,「維持現狀」是在不改變現有政體的情況下,爭取台灣國際地位的提昇,這和「獨派」支持制定新憲法,新國家的主張並不相同。這也是目前台灣政治光譜上「淺綠」和「深綠」在獨立看法上的主要分野。
這篇文章提到,一些英文媒體的報導中,會提到蔡英文說「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她說這句話是在中文的語境中說的。她所指的主權獨立的國家,是通稱為台灣的中華民國(ROC(Taiwan)),而不是「台灣國」(State of Taiwan),因此蔡英文這句話的意義和意圖不應當被誤解。
兩位作者認為,把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形容為「獨派」,是對兩岸關係設定錯誤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底下,蔡政府不管任何作為都必定會「激怒」習近平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
他們最後提出建議,把蔡英文和民進黨形容為「支持維持現狀」(pro-status quo),而不是「支持獨立」(pro-independence),才是對台灣實際狀況更精確的描述。
參考資料:The Dipl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