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11:19 臺北時間

疫情外交招致反彈 德議員:「這幾個月來中國失去了歐洲」

mm-logo
文化
彭博報導,北京在疫情肆虐期間的外交手法讓歐洲國家反感,已有部分歐盟成員國開始設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先行防堵中國進行侵略性投資。(Vektor Kunst from Pixabay)
彭博報導,北京在疫情肆虐期間的外交手法讓歐洲國家反感,已有部分歐盟成員國開始設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先行防堵中國進行侵略性投資。(Vektor Kunst from Pixabay)
中國與德國經過一連串的高層級峰會後,去年秋天習近平終於踏上德國訪問,這被中國視之為外交大成功的發展,如今卻因為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整個變了調。今年不但沒如北京所願,見到中國和歐洲的邦誼大躍進,雙方關係反而倒退了好幾步。
根據彭博報導,北京當局在疫情肆虐期間的外交手法,讓以往多所隱忍的歐洲國家也不禁反彈,如今,歐盟開始公開討論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甚至連5G的建置,也要降低中國參與的程度。
「這幾個月來,中國失去了歐洲,」身為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的德國綠黨議員Reinhard Buetikofer說。主要是因為中國在疫情爆發之初的「真相管理」讓歐洲人難以放心,而北京外交部又採取「過度激進」的立場,宣揚共產黨體制遠優於民主。
歐洲外交官不再掩飾對中國的憤怒,像是在疫情肆虐時中國醫療供應商大肆哄抬價格,中方對各界的負面反應卻置若罔聞。彭博社指出,中國明明有機會展現領袖風範,北京當局對危機的處理卻讓各國心冷,失去了信任。
以往歐洲官員對中國多半不願公開批評,部分原因是擔心遭到報復,如今從柏林、巴黎、倫敦到布魯賽爾的政治人物,不再掩飾他們的反感,並著手研擬可能有著深遠影響的政策。
風向的轉變發生在幾週之前,也就是中國擺脫了疫情最高峰時。當時,中國還提供網路研討會,提供他們的抗疫經驗,並空運防護衣、病毒篩檢試劑與呼吸器至歐洲受創最重的國家,但中國堅持收受他們的援助必須公開表示感謝與讚美,就更別提中國提供的援助物資屢屢傳出有瑕疵,根本不堪用。
中國的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說,「如今在歐洲,講到中國時,就充滿了陰影。」
雖然中國公開的立場是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聯手捍衛全人類的健康與安全」,但實際操作的手法卻在歐洲多地引起反彈。

對中提高戒心

本月中國駐法大使館網站上一則未具名的貼文,謬指法國養老院員工放任老人死去,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 Institut Montaigne)的政策分析家Mathieu Duchâtel推文寫道: 在法國危機當頭之際,這是「對其中一個最敏感、悲劇的面向作出難以置信的指控」。
3月25日七大工業國外長舉行了電話會議,熟知內情的歐洲官員透露,會中各國部長被告知,歐洲和七大工業國必須提高警覺,因為北京當局可能會在其他國家仍處於封城狀態時,利用自己的優勢牟利。
隨著疫情引發股市崩盤,包括德國等國家開始收緊投資規範,防堵中國趁亂大肆收購企業的控股權,歐盟執委Margrethe Vestager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建議各國政府自行買回公司股票,以避免遭到中國惡意購併。
其實,過去兩年來歐洲政府對中國戒心已越來越強,在習近平強推「一帶一路」計畫下,歐洲大陸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的港口、電廠與機器人企業等戰略性資產紛紛落入中國手中,雖然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國家力挺「一帶一路」,北京尋求成為世界重點科技領導者的「中國製造2025」,卻被不少人視之為中國對歐洲產業的進一步威脅。
如今,歐盟呼籲各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只是醫療設備,電動車的電池科技等領域也應該思考如何取得「策略性的自主權」。德國已踏出第一步,計畫在夏末之前生產數百萬個外科口罩與一般口罩,並提供資金與收購保證。目前中國出口的口罩占全球25%。
中國和歐盟去年貿易額達7500億美元,歐盟如今戒心高漲,恐不利於雙邊貿易。
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說,有關降低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討論,是在今年稍早首次出現,當時中國突然關閉港口,引發醫療材料無法進入歐洲的疑慮,也讓決策人士明瞭,他們必須確保戰略性產品能夠取得。而據另一位歐洲官員的說法,甚至有些中國官方的供應商也未依約出口呼吸器,收了錢卻毀棄合約,破壞彼此信任。
自此,歐洲的政治人物談到中國時,口吻也變了。德國外長對德國媒體提到中國大幅上修肺炎死亡人數時,大嘆「令人震驚」;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對《金融時報》表示,「顯然有些事情發生了,但我們毫不知情;」英國外相則說,在疫情結束後,與中國不能再如同以往那般打交道。
對中國的反感也擴散至其他領域,英國、法國和德國都面對國內輿情的壓力,在建置5G網絡時,希望降低華為參與的程度。
在這場關乎中國形象的論述辯論中,德國無疑是一大關鍵,2019年,單是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就超過英、法、義大、西班牙與荷蘭的總和,恰巧今年7月1日起,德國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有機會能帶動歐洲的風向。
歐洲外交關係理事會亞洲計畫主任Janka Oertel認為,中國仍可透過開放市場,並為跨國企業提供更公平的競爭條件來贏回好感,若真能這麼做,歐洲國家會很欣賞,但Oertel表示,「我認為可能性不高。」
資料來源:彭博社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