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堵武漢肺炎疫情,台灣用以追蹤可能接觸者及感染者的電子追蹤技術登上國際期刊!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行政院資安處長簡宏偉、健保署長李伯璋、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孟妤、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及副院長陳秀熙等人共同發表的論文,登上最新一期的《醫療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JMIR),將台灣如何應用大數據,管控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行蹤的經驗,向國際社會分享。
以下為論文摘要:
2020年1月31日有3千多名鑽石公主號郵輪的遊客於基隆上岸,在台灣一日遊,5天後(1月5日)郵輪上爆發新冠疫情。台灣如何用大數據找出可能和郵輪旅客接觸到的627,386位民眾,從而圍堵疫情?
掌握旅客路線
由於旅客已經離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透過四種方式掌握遊客地點和行程:遊覽車的GPS定位、信用卡交易紀錄、監視錄影器和手機定位數據。其中以手機定位數據最為準確。
指揮中心從台灣的五家電信公司得到3000多名旅客數據,但這3000多人的手機號碼是怎麼拿的呢?郵輪停靠台灣時間是清晨6點到傍晚6點,於是指揮中心比對郵輪停靠前1小時跟靠岸後2小時的數據,得到郵輪旅客的手機號碼。
接著是找出手機大致位置:透過地方政府協助,發現34%遊客搭了遊覽車,5.2%搭計程車,其餘以單車或步行在附近遊玩。指揮中心共採訪了24輛遊覽車和50部計程車,稍後更透過旅行社提供的行程表確認了旅客遊玩的路線,找出旅客所到的地點。
找出可能接觸者
如何透過旅客手機定位資訊,找出可能被他們接觸到的民眾?指揮中心把當時有帶著手機,且跟郵輪旅客相距500公尺內、時間超過5分鐘的民眾,列為可能接觸者,並在2月7日透過台灣的災防告警系統發出SMS簡訊提醒民眾,啟動減災計畫。接到簡訊的民眾必須自主健康管理,不能到公共場所,同時自我監控是否有新冠相關症狀,必要時就醫。
管理出現症狀的接觸者
2月9日防疫中心開始通告所有醫療單位,並提供管理潛在接觸者的方針。有症狀者給予檢測,依照檢測結果決定住院或回家自我隔離。醫護人員並需主動通知衛生當局啟動積極的追蹤。
運用健保給付資料監控接觸人口
接觸到郵輪旅客的民眾如何已經就醫,但沒有通報衛生單位呢?指揮中心利用健保給付資料找出這些民眾是否已因肺炎住院,並通知醫療單位這些病人可能暴露病毒,如果尚未檢測者,建議予以篩檢。
以大數據分析對篩檢無反應的肺炎住院病患
由於無症狀病患難以用「反轉錄酶-聚合酶連鎖反應」法檢測出來,防疫中心還比較了接觸到郵輪旅客的人口(627,386人)跟台灣總人口(23,877,447人)罹患呼吸症狀跟肺炎的比例差異,作為參考。他們特別注意在1月31日到3月10日就診,分類編碼為J00到J11,即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以及 J12-J18有肺炎的病人。
這篇論文最後分析了上述數位追蹤方法的利弊:
- 旅行社提供的行程以及遊覽車的GPS定位都只能追蹤到部分遊客。
- 信用卡交易紀錄最能精準掌握時間地點,但是由於個資法的關係,取得這類數據有困難,而且無法追蹤到不使用信用卡的旅客。
- 監視錄影器和車牌辨識系統無法涵蓋100%的車輛,而且旅客數量過於龐大。
- 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也是追蹤方法之一,但只能追蹤特定的人跟車,無法監控過於龐大的人數。
- 手機可以準確知道旅客所在的時間跟地點,也可以用來通知可能接觸的民眾,但是無法通知到沒有手機的人,不過這在台灣算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