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K黨的白色頭罩,到中世紀醫生的鳥嘴口罩,再到近期曾引發爭議的伊斯蘭女性頭巾,以及抗議場合頻繁現身的V怪客面具,遮面衣著和配件之所以可能令人不快,甚至不安,最大原因當然是它們改變或扭曲了穿著者外貌,同時遮蓋了身分識別的線索;但在這些表面因素之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臉部是人類彼此打量和判讀的最主要資訊來源,當這塊區域遭到遮蔽,形同一片空白時,將立即造成某種程度的社交障礙。
「人類是表情判讀的專家」,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圖德洛夫在接受國家地理雜誌訪問時說「我們一生隨時不斷都在磨練這項能力;即使只有些微變化,都會立刻牽動我們對他人的情緒感知。」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在公眾場合,例如商店或城鎮街道上,看到有人配戴面具或口罩,因而無法解讀對方的身分和情緒時,很容易就會陷入刻板印象、種族歧視和排外等心理陷阱。近期在美國一個鮮明的案例,是伊利諾州2名黑人戴著口罩進入大賣場,竟遭白人警察尾隨緊盯,懷疑他們意圖作案,最後將他們趕出了賣場外,整個過程被當事人用手機拍下,上傳網路引發外界譁然。
「戴口罩的非裔美國人常被認為是不法之徒,」明尼亞波里聖湯瑪斯大學法律系教授康恩說「美國人對口罩的看法摻雜了嚴重的種族偏見。
事實上,在瘟疫恐慌下,口罩不只區隔了種族,也劃分了階級差異。
今年稍早在歐洲各地時裝周的場子上,許多名模和網紅都戴著設計師限量款的口罩,現身伸展台上下兩側。有媒體認為,就在葛妮絲派特羅等好萊塢名人戴著一付動輒上百,甚至數百美金的精品口罩在社群網路自拍炫耀時,歐美醫院裡卻傳出醫護人員口罩、防護衣等裝備不足的困境,尖銳地反映出貧富兩極化的社會現況。
但另一方面,美國各地方小鎮,也有許多官員眷屬和社區人士發起自製口罩,免費派發給鄰里和有需要的人;一場口罩之亂,固然揭露了人類非理性、偏執、自利一面,但似乎也驗證了人性底層始終存在著一絲人飢己飢的溫暖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