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朋奉曾接受《鏡週刊》訪問,與同為金馬影帝的陳竹昇對談。他提到投入劇場是因為喜歡大家一起玩,不管肢體訓練、田野調查、學新東西,劇場像一個大家庭,連搬東西、做道具都要在一起。
吳朋奉1964年11月2日生於台北,由於8歲時父母離婚,父親是外省老兵,卻在三重這個閩南人聚集的地方成長,因此練就了道地的閩南語。他念電子工程,退伍後正逢解嚴後台灣蓬勃的小劇場運動,從優劇場、金枝演社,從實驗劇場起家。吳朋奉曾說:「台灣社會那時變得很奔放,什麼東西都冒出來,看到報紙說劇場要找人,什麼顛覆性很強,我就想說去看看好了。」他是認真下苦功的演員,自己進入台灣民間學各種傳統表演藝術,例如八家將、車鼓、歌仔戲、跳鼓花、南管、民間說唱藝術公背婆等等,造就了他渾身草根氣息,特別擅長詮釋各種小人物。
2010年,他以《父後七日》中的道士一角留給觀眾深刻印象,還自創閩南語詩歌「幹天幹地幹社會」,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2011年以《歸途》榮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2019年又拿下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第一響槍》)。
吳朋奉曾苦學波蘭戲劇理論家葛托洛夫斯基(Jerzy Marian Grotowski)的方法,練到身體的節奏、控制非常精準,還曾赴日本合掌村,向鈴木忠志學習身體訓練方法。他在節目上秀出當時使用過的日式足袋,並說明每天訓練嚴格如打禪,一整天都要穿著足袋,也十分講究不能遲到、倫理、自律等規則,訓練期間也不能外出購物、使用電腦手機,宛如山間閉關修行。
他演出的電視、電影、劇場作品無數,合作的劇團也包括年輕前衛的小劇場,包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河左岸劇團」、法國戲劇團體,甚至是國寶陳錫煌的布袋戲,曾隨同至法國演出,他的作品可以說見證了台灣劇場從解嚴前後、從民間底層,走向世界各地的一段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