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設計髮型的鄧莉棋表示:「頭髮現在都是用剪刀剪。但是以前的年代沒有剪刀,所以演員戴的假髮,是真的用刀子砍出來的頭髮。當天白天拍完後,晚上髮型組要整理這些假髮,確認明天演員拍攝時頭髮是什麼樣的狀態?假如明天是爆炸戲,就要抓時間做出爆炸後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最後階段的髮型,讓演員連戲。」
紋面是賽德克族文化中成年的標誌,男子必須獵得敵首或者通過狩獵考驗,女子則是必須在織布技巧和耕作技術受到長老肯定後,才能在臉部紋面。由於紋面超越化妝師技術領域,當時擔任化妝師的杜美玲,向導演魏德聖及製片要求必須有專業的刺青師加入團隊,再由她負責監督調度。杜美玲說:「紋面畫好位置後不能隨便更改位置,連零點幾公分的差距都不行。」也因化妝、卸妝費時,使用的顏料不傷肌膚,不少女演員拍完後乾脆不卸妝,顏色掉了再請刺青師補妝。
為還原賽德克族傳統服飾,男子僅穿上衣、披肩、遮陰布,男演員上場時僅以丁字褲做為防護措施,為了將演員的全身膚色塗黑,化妝範圍必須畫到鼠蹊部以下,讓劇組的女化妝師一度十分崩潰。杜美玲笑說:「5個女化妝師中有4個未婚,開拍第一天化妝師都很害羞,因為遮陰布很小一塊,男演員的『蛋蛋』會掉出來,如何站在專業的角度面對這種狀況,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林欣宜也透露,除了賽德克族的織紋、圖騰樣式、顏色,包括日據時代的日軍、清朝人服裝造型亦需經過研究,田調工程浩大。「《賽德克·巴萊》是台灣第一次拍攝大規模的歷史片,很多東西都是邊拍邊摸索,包括一開始我們估計演員需要2套戲服,一套乾淨、一套髒的,但拍到後面發現不只需要兩套,演員經歷表演後,衣服會有不同階段的髒,像是爆炸前後或是淋雨都不一樣,對我們來講也是一種學習。」但有時肉眼覺得衣服已經呈現某種程度的髒,但燈光一打看起來卻不夠髒。一旁的杜美玲補充:「包括演員的妝,也會受燈光影響,雖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家盡量把它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