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在地仔美食4】小暫渡米糕四神湯 蟳丸肉燥透露台南基因會員專區美食旅遊「小暫渡米糕四神湯」的檯面上有手工「蟳丸」「滷粉腸」,米糕還加上肉燥和魚鬆,菜式有一股鮮明的台南流派。文 林嘉琪攝影葉琳喬發布時間 2020.06.05 07:3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四神湯台南小吃高雄美食米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北部的「黑白切」,台南的「香腸熟肉」和高雄的「切仔料」,通常被視為現點現切櫥檯上琳瑯滿目的功夫點心、內臟或海鮮的小吃料理,多數人以為這三者都是相同的料理,只是各地念法不同,但在高雄,一樣都叫「切仔料」的小吃攤,卻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菜色。顏怡今,高雄鹽埕區人,現為自由撰稿者,曾任多年美食及府會、醫藥、環保及文教路線記者,採訪年資長達30年。由於出生成長於小吃密布的老城區,基因裡懂吃挑嘴。長年深耕地方,擅長發掘地方職人故事及爬梳小吃文化;性格親切,常與受訪者成為好友,說菜和形容店家老闆的文字細膩帶有情感。資深美食記者顏怡今先帶我們到鹽埕區造訪「阿標米粉湯」,讓我們嘗過高雄如同直球式烹煮的原味切仔料;接著再領我們來到「小暫渡米糕四神湯」,光看檯面上的手工「蟳丸」「三色蛋」和「滷粉腸」,就讓人感到一股鮮明的台南流派,我們追問第四代老闆何仁智,確認他的家族來自台南,還原了何家把台南香腸熟肉帶往南部、紮根高雄的飲食歷史。切檯的「滷粉腸」和「蟳丸」都顯示這裡的切仔料是台南流派。「蟳丸最費工,蟹肉、蝦、鴨蛋、荸薺、魚漿和帶油脂的豬肉拌一起後,要炊蒸數小時才能定型取出。」 何仁智再指著「滷粉腸」說「在高雄,粉腸也有不同路線,像是白色粉腸是指灌入旗魚肉;但我們家是用豬胛心肉拌入紅麴、五香粉做成的淡粉色,外觀和風味完全不同。」肉香甘醇的「紅槽肉」及手工點心「蟳丸」拼盤,午後這樣呷點心好華麗。(以上皆50元/份)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