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WHO與科學界意見不同的情況已不只一次。
例如,WHO發布公共場合戴口罩的建議,時間上遠遠落後大部分的成員國。另外,許多國家很早就提醒無症狀患者傳染的重要性,但WHO迄今仍強調無症狀傳播是少數。
一名WHO在東南亞國家的顧問說,在區域層級的許多世衛技術人員感到困擾,也影響到了世衛組織的公信力。他說,在他的國家政府做了戴口罩的宣導之後,當地WHO職員一度成了公開活動裡少數不戴口罩的異類。
許多專家建議WHO身為全球公衛龍頭,應該接受所謂的「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那就是即便沒有明確證據,也應該預判病毒最壞的情況,運用常識盡可能推薦最好的保護措施。
英國牛津大學的格林哈爾(Trish Greenhalgh)說:「並沒有毫無爭議的證據認定SARS-CoV-2(武漢肺炎病毒)顯著藉由懸浮氣溶膠傳播,但絕對沒有證據說它不會。」她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面對未知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並且要知道,這是一旦錯誤將造成災難的決定。「所以,為什麼不能先戴口罩幾個禮拜,以防萬一?」
另一個矛盾的情況是,在沒有太多證據的情況下,WHO似乎接受了病毒可透過表面的接觸而傳染,並大力鼓吹民眾要勤洗手防病毒的觀念。
WHO的說法是,他們也必須考量到所有成員國的不同需求,特別是一些資源有限的國家,做出確實可行的建議。如果他們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就大力推動一些防疫的建議,一些中、低收入國家的醫院可能被迫動用其他重要項目的有限資源。
不過,一些科學家批評WHO這種說法是父權家長式的觀點。「『我們不說我們心裡真正想的,因為我們認為你們處理不來?』我認為這不對。」馬里蘭大學氣溶膠傳播專家米爾頓(Don Milton)在紐約時報的訪問裡說。他說,例如口罩,就算是普通布料口罩,只要大家都戴了,就可以大大降低傳染的機率。他認為WHO應該清楚把訊息告訴大家。
不少專家批評WHO在整個防疫過程訊息的傳遞。他們認為WHO過度強調科學的面向,而忽略訊息的清晰明白。
長期在泰國參與WHO計畫的阿迪斯(William Aldis)說:「你說的話,是要幫助人們理解公衛問題的本質。而不只是科學式的描述一個疾病或一個病毒。」
他還說,WHO往往「把缺乏證據當成是不存在的證明」,例如在4月的時候,WHO曾說「目前沒有證據證明Covid-19復原患者具有抗體,受保護不受二次感染」。
這個聲明目的是要說明不確定性,但是它的措辭引發了不安,並引來一些專家和記者的批評。WHO事後撤回了這個說法。
當然,也有WHO官員和研究人員認為外界忽視了他們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WHO首席科學家史瓦米納珊(Soumya Swaminathan)說,他們的科學家嘗試儘快評估新的科學證據,但不能犧牲評估的品質。「當記者或科學家或任何人對我們提出挑戰,說我們應該做得更好,我們都認真看待。」她說:「我們當然想做得更好。」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