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份公開信提出的綱要,武漢肺炎病毒可透過「氣溶膠傳播」傳染。
如果空氣傳染是疫情傳播的重要因素,那麼各國防疫的規範有必要做出調整:室內不只應維持社交距離,同時也需要戴上口罩;醫護人員在照顧感染病患時有必要使用N95口罩,過濾最微小的呼吸道飛沫;學校、安養中心、公司的通風系統需要減少空氣循環使用,並可能需要紫外線殺死室內懸浮粒子攜帶的病毒。
根據WHO關於冠狀病毒6月29日的最新更新內容,空氣傳播只存在於醫療過程產生的氣溶膠(aerosol)——也就是小於5微米的飛沫顆粒。WHO的感染防控技術主管阿萊格蘭茲(Dr. Benedetta Allegranzi)說,病毒藉空氣傳染的證據「不夠有說服力」。「特別在過去幾個月我們已經說過好幾次,我們認為空氣傳播是有可能的,但顯然它還沒有扎實、或甚至清楚的證據支持。這還有很大的爭論。」
從其他一些科學家角度來看,世衛的立場和許本意良好,但有點跟不上科學的腳步。
專家們說,他們對WHO日益繁重的任務和緊縮的預算,加上必須處理棘手的國際政治問題表示同情。不過他們也認為世衛的疾病預防與控制委員會對於所謂科學證據,受限於嚴格的醫學觀點,在更新防疫建議時往往反應遲緩、避重就輕,而且少數保守人士意見往往就封殺了不同的聲音。
美國維州科大的病毒傳播專家馬爾(Linsey Marr)說,雖然科學家還未能從實驗室的氣溶膠培養出冠狀病毒,但這並不代表氣溶膠不具傳染力。她認為,大部分實驗室的樣本採自醫院病房,而醫院較好的通風排氣系統可能稀釋了空氣的病毒量。
她也提到,WHO仍依據空氣傳染的過時定義。他們心目中所謂的空氣傳染,一定就要像麻疹病毒一樣,有高度傳染力,可以在長距離傳播。
另一個專家,哈佛公衛學院的哈納吉(Bill Hanage)也說,一般人對於空氣傳播有嚴重的誤解,「人們以為空氣傳播指的是,懸浮粒子在空氣中幾個鐘頭後仍具傳染力,飄散過街道,經過郵筒,散落在每個人家裡」。
冠狀病毒傳播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專家們說,最可能氣溶膠傳染的情況,似乎是人們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特別是在室內的情況。因此光是保持社交距離可能不夠,最好還是把口罩戴上。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