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10:0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山在虛無縹緲間

mm-logo
生活
【王道還科普專欄】山在虛無縹緲間
哥倫布的狂想最後創造了一個「『發現』空間」,讓全世界的人都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時,讓許多人有「發現」的機會。

【王道還科普專欄】山在虛無縹緲間

他以鷹眼 凝視太平洋,他的手下 面面相覷,腦海湧現狂想 山巔,一片沈默
這是英國詩人濟慈的詩句(1816),其中的典故是歐洲人首次在美洲大陸上遙望太平洋的感受。那是1513年9月,那一沈默的山巔,位於今日的哥倫比亞西北部,正在中美洲地峽上;歐洲人還沒有發現從加勒比海前往太平洋的航路。更精確的說,那時歐洲人還沒搞清楚狀況,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連哥倫布也不知道。1502年5月,他第四次——最後一次——西向越過大西洋抵達加勒比海,沿途經過中美洲地峽再北上,是為了尋找進入香料群島的摩鹿加海峽。哥倫布直到臨終仍然相信:西向航路是前往富庶東方的捷徑;而且根據馬可波羅,東方大陸的海岸外,有許多小島,日本正在其中。哥倫布以為自己到了「東方」。
開發新航路倒是時代的需求
其實哥倫布開發西向航路的計畫本來就出於狂想。開發新航路倒是時代的需求,哥倫布可說生逢其時。他開始跑船的時候,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已為開發新航路奠定了基礎,而且方針明確:南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葡萄牙也因此有利可圖。
在這個歷史趨勢中,哥倫布的西向計畫自然顯得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西向計畫明顯的不切實際。哥倫布擬議的西向航線太長,以當年的造船材料與技術而論,船經不起折騰。沿途的風向、海象、洋流都不明,在帆船時代這無異盲人騎瞎馬。更不要說沿途的補給了。以後見之明來看,新大陸、太平洋是更大的意外。
我們習慣以後見之明邀功、究責、卸責,將注意力集中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後果,才會忽略他的西行計畫根本是狂想——他對世界的想像全是一廂情願。哥倫布尋求資金、反覆碰壁的故事反而成為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楷模。很少人留意:他一直找不到金主,是因為金主不只是有錢而已——他們精於運用常識評估回收的機會。哥倫布提議西向直接與東方通商,香料群島也好、中國也好,一個不放過。沒有人質疑過這個目標。他們會善意地提醒哥倫布:那是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理由很簡單:地球很大。那是常識,西元前三世紀的一位希臘學者便推估過地球的周長,使用的方法簡潔、優美,傳為佳話,仍是中學課本裡的教材。(註)
抵達東方東緣「大概只需要幾天」
哥倫布為破解這一常識,的確下了功夫:大量蒐集、閱讀相關資料,自行研究,誤讀誤解,再精心包裝,誘導聽眾誤判。簡言之,他的說詞是:地球不如古人估算的大,而東方的幅員卻比古人認定的大。這麼損之又損,從大西洋西行、抵達東方東緣「大概只需要幾天」。好在他不孤單,15世紀下半葉,的確有些有份量的學者在宣傳「小地球」說。哥倫布運氣不錯,西班牙宮廷裡就有這麼一位方濟各神父-天文學者。他支持哥倫布,是說服女王的關鍵人物。
結果,哥倫布的狂想最後創造了一個「『發現』空間」,讓全世界的人都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時,讓許多人有「發現」的機會。1519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地峽太平洋岸建立巴拿馬城;麥哲倫率船隊在南美洲南端找到進入太平洋的航道。兩個半世紀之後,世人才開始對太平洋有了完整的認識,並且在太平洋深處,發現了「狂想」的另一種後果。
太平洋占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可是歐洲人在太平洋最大的發現是:大部分可以住人的島,都已經有人住了,而且他們顯然來自同一族群。太平洋中,北起夏威夷群島、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號稱玻里尼西亞三角,因為它們的居民全是玻里尼西亞人,包括其中所有適於人居的海島。他們是哪裡來的?怎麼來的?
玻里尼西亞人與美洲土著在史前時代就接觸過了
關於玻里尼西亞人的來歷,在廿世紀上半葉仍有爭論。1947年,挪威探險家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 1914-2002)偕5名同伴,乘自製木筏從秘魯出海,向西漂流了101天,抵達拉羅亞環礁(法屬玻里尼西亞),證明南美洲可能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原鄉。
現在,通行的教科書都告訴我們:玻里尼西亞人的原鄉在太平洋西部,不在東部,證據包括物質文化、考古遺址、以及語言學。不過玻里尼西亞人與美洲的關係仍有未解之謎,例如蕃薯。蕃薯是南美洲的土著植物,可是玻里尼西亞有些島嶼在歐洲人登陸之前就有蕃薯了,包括夏威夷、紐西蘭、以及復活節島。
就以復活節島來說吧。它位於玻里尼西亞三角的最東端,可是距南美大陸至少3000公里,距另一個適於人居的島嶼至少2000公里,端的是「天涯海角」,那些蕃薯怎麼傳過去的?1955年、1986年,海爾達爾帶領考古學者兩度考察復活節島,搜尋土著「東來」的證據,最多只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不免讓人覺得是捕風捉影。
其實玻里尼西亞人究竟是「東來」、還是「西來」,是血緣的問題,最直接的證據在基因組裡。只是已發表的兩篇報告,結論彼此牴觸。於是美國與中南美洲的專家合作,擴大分析範圍;採集的基因組來自17個玻里尼西亞人群、15個美洲太平洋岸的族群,合計807人。結果顯示:玻里尼西亞人與美洲土著的確在史前時代就接觸過了。
要是哥倫布的西進計畫出自「狂想」,那麼玻里尼西亞人的壯舉呢?
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玻里尼西亞基因組裡的美洲成分,來自南美哥倫比亞的一個族群,雙方可能只接觸過一次。接觸地點是南馬克薩斯群島(South Marquesas;法屬玻里尼西亞);時間大致在西元1150年(南宋紹興二十年)左右。接觸情境則是:玻里尼西亞人首次登陸時,島上已有南美移民定居。(這符合海爾達爾當年的想像——南美土著利用赤道附近的東西向洋流與風力,即可抵達馬克薩斯及附近海域。)然後,身懷南美血緣的玻里尼西亞人再向各方出發。
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解釋。另一個可能是,玻里尼西亞人在中美洲地峽附近登岸,接觸當地土著,然後挾持一些土著或帶著混血子女返回太平洋。
研究人員估計的混血時間——西元1100年到1300年之間——倒是呼應其他學者的另一個推斷:那時玻里尼西亞人正發動最後一波海上長征,分別抵達夏威夷、紐西蘭、以及復活節島。
無論真相是什麼,令人好奇的問題仍然是:那些玻里尼西亞人在更早的時候、以更為簡陋的航海科技發動了海上長征,最後幾乎遍布太平洋上,動機是什麼?他們如何想像出航的目標?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什麼?他們的信心又是哪裡來的?要是哥倫布的西進計畫出自「狂想」,那麼玻里尼西亞人的壯舉呢?
到頭來,太平洋上,歐洲人登陸玻里尼西亞人居住的島嶼,兩種「狂想」終於交會。狂想才是推動歷史的終極力量吧。
註:見王道還〈埃若塔色尼茲推算地球周長〉,《科學發展月刊》,366期(2003年6月),頁78-79。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作者小傳─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請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