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劇本的2年期間,每出一個新版本,鄭有傑就與楊雅喆見面討論。寫到後來,一改再改,包括結構、人設都刪掉重來,進行到1年半的時候,心力交瘁的鄭有傑嚴重卡關。「我那時對雅喆提出一個要求說,『可不可以請製片找一個編劇幫我寫?』結果他竟然跟我說『你找不到啦!全台灣唯一能幫你寫的,就坐在你面前,但我不會幫你寫。』」
楊雅喆說,「因為有傑已經在這個故事裡混那麼熟了。就算再會寫的編劇,對這些角色和故事想表達的內涵,都不會比他更了解,除非是我。我那時正在做《天橋上的魔術師》,但即使沒做《天橋上的魔術師》,我也不會幫他寫。因為有些崁,就是要自己過。」他認為,如果沒過這一關,也很難告訴編劇故事前進的方向。
楊雅喆表示,「我每次拍電影都會被記者、或觀眾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拍這部片?』這是一個大哉問,我也會這樣問自己。而創作者自己問自己這題的時候,答案夠不夠肯定、夠不夠明確,自己會知道。」
鄭有傑也清楚記得,寫劇本時,楊雅喆總是不斷問他,「你最有感覺的是什麼?」然後又問,「你的錨要定在哪裡?」這兩個問題,後來成為鄭有傑發展劇本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定要寫自己最有感覺的東西,才有辦法深刻傳遞。錨定下了,之後故事才會往那個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