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馬政府開放了KY股回台上市,2010年上市的安恩科技(IML)是第一家KY股掛牌,到目前為止,台股共有118檔KY股在台掛牌交易,平均每年有11家KY股掛牌。
最近有這麼多家KY公司都出現大虧可能是警訊,「可能是這些公司撐這麼多年以後撐不住了!金管會該考慮拉高門檻,加重券商和會計師的責任,他們才會慎選客戶。」證券專家認為。
一位業界人士分析,由於KY股的營運多在中國,台灣僅有少數員工駐守辦公,一般人難以接觸到KY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因此,透明度遠低於一般上市櫃公司,投資風險也相對較高,財報查核也比較困難。尤其疫情爆發後,會計師查帳難度以及成本更高,康友掏空事件爆發後,外界對於KY股財報的真實性有了更多的質疑,「如果公司的狀況不太對,現在我們的態度是能丟就趕快丟!」一位不願具名的會計師說。
政大教授殷乃平更直言,中國簽證機構有很多造假問題,如果台商真要作假,會計師或證交所很難事前防範,除非出問題,否則很難判斷這些公司內部有哪些地方作弊,如果要跟這些簽證機構打交道,要特別小心避免誤觸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