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表示,早期與社區辦說明會時,火爆場面就沒少過,「因為長期以來,平宅、公宅早已被貼上貧民窟的標籤」,附近居民擔心會影響環境、治安,打壞房價。儘管後來改名變成「社宅」,但只是換湯不換藥,所以市府團隊必須先撕掉標籤,否則到哪都會面臨無盡的抗爭,很難跨出關鍵的一步。
「然而去標籤遠比想像中難上千萬倍。」柯文哲解釋,社宅的設計規劃須符合城市美學、納入更多公共設施,像明倫社宅就擁有非營利幼兒園及綠地公園。先提升社宅品質,讓居民願意混居多元化,才可能真正提高數量,進而改變居住文化。
邁向居住正義的同時,柯文哲強調自己不曾拋棄社會照顧的初衷,堅持財政紀律、不債留子孫,對弱勢族群得社宅租金補貼,每年編列預算也達一億以上。他指出,社宅的興造一定要考量永續經營,不能單以齊頭式平等的定價方式考量,才能在台北穩步地蓋下去。
對於社會上諸多對社宅的熱烈討論,柯文哲感到欣慰,代表台北的社會住宅已經跨出關鍵的那一步,做的不夠好,團隊會檢討。從「住宅商品化」邁向「住宅社會化」,是一條很新、很難走的路,「但請放心,我們會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