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債時代》數據內容含蓋網路論壇、社群、新聞、法院判決書,徐毓良依據故事大綱和人物設定的已知架構,以及製作人方夢貞提出的問題,分析判斷出劇本所需的數據內容,分類後再利用文字探勘方式取得資料。
方夢貞首次見面便以「年輕世代最關心什麼」提問,徐毓良則從PTT討論版下手,「先設定關鍵字後用電腦分類,再細看哪些文章在社群中引起最多回響,挑出『推』跟『噓』較多的文章,最後把看到的現象轉譯給他們聽。」
在蒐羅職業內容時,PTT也提供充足資訊,為編劇節省不少訪談時間。徐毓良指出:「尤其30歲左右的人,會在職涯版分享工作經驗和過程,我們找到銀行、行銷、會計、高科技等各行各業年輕人個案,收集他們對生活、薪水、職場、房貸等看法和抱怨,或是覺得哪些工作很好賺。」
例如:2019年初,外送業在年輕族群的討論度升溫,不少人認為外送是很好的賺外快方式,徐毓良把這項觀察分析給方夢貞團隊,編劇也把這項職業設定在李霈瑜劇中角色。果然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送業變得更搶手,讓觀眾看得很有感。
徐毓良會特別去看網友轉貼互酸的文章:「例如上個世代譏諷下個世代,惹來下個世代不爽反酸,這類文章留言特別多,當輸入『年輕人』關鍵字時,會出現一連串『草莓族』之類的討論,可以從中看到世代差距和他們的心裡話。」
不過,他也提醒大數據資料要正確客觀才能反應真實:「資料進來後要經過層層處理,其中一層就是泛政治文章要全部過濾。我們有過濾字字典,過濾政黨和人名,不然很容易『歪樓』,要就事論事,不要讓政治汙染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