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國片發行量,不到整體電影市場的10%,相較鄰近日、韓、泰國的25%至60%,明顯偏低許多。為提高國片市占率,前年文策院成立後,積極尋求威秀影城董事長吳明憲、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以及新光影城董事長吳昕昌四大影城支持,協助拓展國片市場。
四大業者先合股1億多元成立「推手影業」,組織架構單純化後,文策院再與推手影業共同成立伯樂影業,扮演投資者與創作者的溝通橋梁。擔任伯樂影業董事長的吳明憲表示:「伯樂的定位是影視製作投資平台、創作者的伯樂,把故事賣給投資者和觀眾,創造更多具商業潛力的案子,吸引資金投入。」
慧眼識黑馬 伯樂影業
- 股東組成: 文策院與推手影業(威秀、派帝娜秀泰、國賓、新光四大影城)
- 資本額: 新台幣2億元
- 初期目標: 每年投拍3到5部國片,每部預算新台幣3千萬元至6千萬元。
- 最終目標: 成為台灣具指標和影響力的影視投資製作平台,讓作品與世界接軌。
吳明憲以電影《孤味》為例,主創團隊籌拍時因缺乏資金,找上廖偉銘投資,他看過劇本後很喜歡,於是推薦給當時正在籌備的伯樂影業委員會,由伯樂主投。廖偉銘指出:「這幾年大家各有投資,沒有集中資源。現在伯樂整合資源和通路,團結力量大,可更有效率地幫助國片開創市場。」
《孤味》獲文化部「107年度長片輔導金」1,100萬元,加上中環娛樂、秀泰娛樂等5家公司出資,全片製作費4千萬元,全台票房累積近2億元,成績超出預期。張中周表示:「《孤味》上映前,全球版權已賣給Netflix,影院票房的風險減少,回收潛力增加,這種運作模式會讓投資人更有信心。」
然而,因四大影城全台共擁有49座影城、480個影廳,約占國內7成通路,外界好奇,若伯樂未來獨厚自家投資的電影,是否產生排擠效應?為避免產生壟斷市場的疑慮,吳明憲接受顧問建議,去年9月向公平會提出事業結合申報,直到12月審核通過。原定去年10月正式成立的伯樂影業,因而延後至今年2月掛牌。
伯樂目的是提升整體排片量,把資源集合起來給每個要做國片的人。
吳明憲強調:「成立伯樂目的是提升整體排片量,把資源集合起來給每個要做國片的人。」未來也積極開拓不同類型題材,安排在春節、暑期等黃金檔期外的時段上映,既能穩定小檔期片量,同時增加影廳冷門時段的使用量,一魚兩吃。
對《孤味》無法成為伯樂創業作,吳明憲坦言可惜,卻肯定《孤味》讓伯樂日後有獲利模式可循。目前伯樂已投資幾家製作團隊開發好的案子,初期規劃每年投拍3到5部、總規模在3千萬至6千萬元的電影,每部電影最高投資1千萬元,不足的部分會協助找齊資金,預計今年第四季推出1至2部國片。吳明憲強調:「以台灣市場規模估算,每個案子製作加宣傳、發行預算,控制在6千萬元內最有機會回收。」
伯樂也同步開發劇本,首部作品是由導演程偉豪監製的犯罪懸疑電影,待劇本定稿即開始籌備,最快於今年第三季開拍。
此外,伯樂去年首次參與影視提案大會「野草計畫—編導人才創意戰」,嘗試透過不同的媒合機制尋找好題材,提供故事創意開發所需的第一桶金。「伯樂會在製作前期做好收益計畫,提供市場意見協助團隊調整方向,並從風險控管、行銷、發行與版權銷售等方面提供協助。」讓電影不單依賴票房回收投資。他以好萊塢電影為例,開拍前從廠商置入、版權費等等,成本已回收約70%,剩下30%才是票房收入。
同時,為穩定產量、累積長期合作夥伴,伯樂將結合四家影城通路,以及授權、餐飲、零售等資源,協助降低投資風險。吳昕昌舉例,未來電影延伸的周邊商品,可運用關係企業新光三越百貨的通路優勢,增加票房以外的收益。
由於國發基金持股占比49%,伯樂也肩負扶植國內產業的期待,故開發目標以台灣本土、具商業性的IP為主。伯樂會依四家影城的內部數據和經驗作為評估參考,只要故事動人、有賣座元素,就會納入考量。
廖偉銘進一步補充:「現在電影、影集已不分家,伯樂要跟上這股趨勢,產品一定要多元化。前3年投資雖以電影為主,第二階段會分散到影集或網路電影,有些電影結尾未完待續,可以延伸成影集;有的故事適合電影、戲劇同步開發,讓觀眾看完電影再回家追劇。」
未來會整合資源,透過影城既有數據分析,幫助國片精準行銷。
不少人將國片市場低迷歸咎於國片品質,吳明憲卻認為,主要原因出在行銷:「以往電影是先拍完,再想如何行銷。《孤味》開拍前即規劃產品定位跟策略,拍攝時同步收集素材,宣傳期間得以有效運用。伯樂未來也會整合資源,透過影城既有的消費者使用習慣、偏好等數據分析,幫助國片精準行銷。」
張中周認為,伯樂最重要的任務是起帶頭作用,幫助影視團隊提升產能,從目前1年發行3到5部片,提高至1年10部片,逐年拉高國片市占率,達成文策院拓展國片市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