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郁瑩長期在美國參與紀錄片剪接和製片,她認為,在歐美國家拍紀錄片,題材的獨特性和議題性要很強,如果題材又牽涉到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東方社會問題,那麼資金就會很容易找,拍完後也有機會在各影展嶄露頭角,吳郁瑩擔任剪接和聯合製片的《摩梭姊妹》就是一例。
但是對吳郁瑩來說,那部片仍是「以西方人的眼光來看中國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若由中國人來拍,一定會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她長期在西方工作的深刻感受:「東方跟西方敘事方式本來就不同,加上他們對於東方社會的理解程度,切入點一定不一樣,所以那部片就是西方人看中國的故事。」
正因為這樣的文化差異,吳郁瑩拍紀錄片《阿紫》也有很多掙扎,比方她花了很多力氣去跟老外解釋台灣跨國婚配的夫妻關係。「很多西方人無法理解這是什麼樣子的關係,但是像我爸媽那一輩,很多是相親結婚,西方人眼中看來很奇怪的事,在我們的社會是很正常的產物。」
所以西方人總是會問吳郁瑩,到底阿龍愛不愛阿紫,或者阿紫到底愛不愛阿龍?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她堅持不迎合西方口味,「這部片我讓台灣人看比較重要」也因為無法在議題上滿足西方人的要求,籌措資金就不是那麼順利。 最後在美國僅申請到近5萬美元(約新台幣145萬元) 的製作和後製補助,其餘都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