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偉雄指出:「我覺得台灣的節目缺乏原創性,多數影視工作者都依照傳統模式走位,創造小高潮,看了很想睡著。於蓓華大概覺得我既然這麼好發議論,建議我乾脆自己做。」
他2012年退休後,2015年開始攀登百岳、研究登山史,目前專職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對台灣節目沒能製作出足以代表台灣的作品感到缺憾:「我身為台灣人,我覺得101、夜市都不足以代表台灣,如果要拍具有台灣認同的紀實片,應該要拍山,這也是《群山之島》提案最早的由來。」
另一方面,自媒體時代,愈來愈多YouTuer自製登山影片,成為新世代的潮流。於蓓華亦觀察到台灣登山人口逐年增加,觀眾對登山影片的高度渴望:「公視也在思考在串流時代,台灣電視產業有何價值及優勢?是不是應該利用技術和資源,更細緻、廣泛的梳理台灣影像?」
於蓓華邀請詹偉雄合作,開發4集新形態的紀實節目後,有鑒於台灣登山類型節目人力及物力需求大、成本高,主流電視台不願投資,長期造成產業人才缺乏的困境,《群山之島》播出後為延續技術和人才決定企劃第2季。
於蓓華認為:「以往節目較多是歌頌山的偉大,《群山之島》主角反而是陳述他們人生的挫敗,以及如何與挫折相處,觀眾因此被感動。另外,程紀皓雖然是第一次擔任紀實節目導演,因為沒有包袱,把劇組遇到的困難和掙扎一併記錄下來,反而激勵許多年輕人,成為影片價值和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