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港警以違反《國安法》為由逮捕壹傳媒高層、凍結香港《蘋果日報》(下稱港蘋)資產,驚動港台,此舉也導致港蘋資金乾涸,黯然停刊;同年9月5日,香港壹傳媒董事全面請辭,港府財政司遂向香港法院申請清算解散壹傳媒公司,自此,港版《國安法》的陰影開始壟罩台灣蘋果日報(下稱台蘋)。一名政府官員說:「壹傳媒清盤後,這件事開始進入國安會視野。」
總統蔡英文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曾明確宣示,政府會緊盯港版《國安法》的施行,必要時對國民、國家相關組織發出警訊、指引,使國人不因港版《國安法》施行受傷害。據悉,對於外界憂心台蘋成為國內第一個港版《國安法》受害者,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曾私下表示,只要此事是基於港版《國安法》而進行,政府一定會盡全力阻擋。
本刊掌握,港府去年11月改派譚競正會計師事務所接任臨時清盤人後,清盤人立刻出招,向台蘋往來的3間金融機構申請凍結帳戶。據悉,當時其中一間金融機構曾請示主管機關意見,國安高層聽聞此事直斥:「豈有此理!」出手阻攔,最後清盤人的請求不獲同意。
港派清盤人 要求台蘋移交
知情官員直言,依《銀行法》規定,有關凍結財產,必須有法院裁定,「沒經過我們法院裁定,憑什麼可以碰台灣的帳戶?這項請求在台灣根本無法成立。」
事實上,早從香港法院去年10月15日指派香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為壹傳媒的臨時清盤人後,兩岸就頻頻為此事交手。本刊調查,安永接獲任命以後,立即隔海發函給台蘋,要求清點並移交資產;雖然這封信只是依一般公司清算的標準流程,要求台蘋交出設備、支票存根、支票簿、公司章、固定資產登記、現金存貨等,但對台灣政府而言,不啻敲響警鐘,也進一步促成國安、兩岸、財經等相關部會坐下來認真討論此事。
政府知情人士說,一般媒體買賣,只要合乎資格,政府沒有立場介入,但清算壹傳媒追根究柢是從港版《國安法》出發,港府用政治理由沒收壹傳媒最大股東黎智英的財產,進而要對台灣的公司進行處分,這件事從根源上就存在不正義的因素,況且「這不是一家一般的公司,是一家對台灣輿論環境相當有影響的公司,政府當然必須關注」。
籲否准交易 防國安法侵台
事實上,譚競正會計師事務所接手壹傳媒清盤人後,政府甚至憂心,清盤人是否已與現在台蘋管理層達成默契。過去在葉一堅擔任負責人時,台蘋力推交易,但都卡在香港母公司的政治問題,導致買家卻步;隨著香港壹傳媒董事會解散、清盤人進場,去年12月台蘋主動報導「清盤人告知買賣案正在進行」的訊息,台灣方面解讀「香港清盤人帶來新買家」,對買家身分感到不安,隨後又見到台蘋工會聲明,在合法、保障勞工權益與資安前提下,「樂見」清盤人執行清算或交易,更加深政府疑慮。
關心台蘋議題的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呼籲,若香港清盤人要主導台蘋交易,要求經濟部變更台蘋負責人,經濟部應該否准;若港方要連台蘋一同清算,需向台灣法院進行清算人就任申報,他呼籲台灣法院若收到申報,應駁回不准許,否則等於變相讓《國安法》來台。
政府之所以如此憂心台蘋遭港方介入,另一原因也是因台蘋、台灣《壹週刊》手中握有大量檔案的資料庫。一位已經離職的蘋果資深員工說,台蘋設有資訊統籌中心,接受民眾投訴爆料;創刊時基於台蘋鮮明的反共色彩,有不少批判中共或與中國有關的爆料進到報社。投訴者可能是台商、中國人、台灣學生、陸生等,投訴內容上從控訴中共政權不法,下至地方商業糾紛都有;這些投訴會從資訊統籌中心發派給各相關路線記者查證,採訪內容無論是否出刊,都會回復資統並建檔、存留光碟。
台灣《壹週刊》則設有研究資料中心,長年整理台灣名人個資檔案,掌握這些資料,就能掌握台灣政商往來的脈絡細節。這些資料在台灣《壹週刊》停刊後,仍留存至今。
資料若易主 昔匿名恐曝光
此外,台蘋資料一旦易主,還可能曝光匿名社論撰寫者。一名關切台蘋的學者舉例,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經建會及國發會主委期間,在台灣《壹週刊》匿名寫評論,被監察院認定違法兼職予以彈劾,公懲會也判決申誡處分;但在公懲會合議庭上,《壹週刊》都未透露管中閔到底寫過哪幾期社論。
這名學者表示,一家恪遵倫理規範的媒體,不會透露新聞來源與匿名作者的相關訊息;但若從公司的稿費支付時間、對象追查,就能清楚知道是誰匿名寫哪幾期社論,且從記者與報社的溝通訊息,也可一窺部分新聞的消息來源。他說,一旦這些行政資料落入中國手中,且新聞、評論內容被認定有「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意圖,記者、消息來源、社論作者恐都難逃《國安法》魔掌。
台蘋光在去年下旬,就透過2波大量解雇,資遣500多名員工,加上香港高層被捕、創刊主管與資深員工陸續離職,使公司產生訊息斷層。前蘋果員工說,500多名離職員工的電腦一直堆在公司,就連IT人員都被資遣,「到底誰有空去清那些電腦資料」。
政府知情人士表示,過去大家基於對壹傳媒集團、黎智英的信任,把爆料資料給《蘋果》、匿名在《蘋果》撰寫批判中共政權的文章;未來如果台蘋經營權移轉,「信任無法轉移」。就算《蘋果》掌握的爆料資料無涉國安,僅是私人醜聞,也難保這些資料落入所謂境外敵對勢力或其關係緊密者手中,不會讓被爆料者因此受到要挾,做出危害國安的行為。
另名政府官員也說,一旦《蘋果》的資料為北京所用,不只有可能藉此羅織罪名,也可能被變造為假訊息散播,真假摻雜,一般人難以辨別,恐擾亂台灣輿論環境。
文化部發函 要求銷毀個資
為防範資料外洩,政府跨部會討論因應之道,但因台蘋是私人公司,政府欲關切此事面臨重重困難。知情人士強調,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首先要思考有哪些法律工具可運用,其次還要考慮政府與媒體互動的分際,避免侵犯第四權;媒體人出身的文化部長李永得在交換意見過程中,就很明確表示,政府不應直接將手伸進媒體。
但在國安大前提下,又需兼顧法理情,最後執政團隊決定,由文化部發函台蘋,要求台蘋應拒絕香港法院及指定清算(盤)人指令及要求,並且主動或依當事人請求後銷毀保有個資,「不得跨境傳輸所保有的所有個人資料」。
政府知情人士坦言,此刻政府著力點「確實不大」,文化部發函已是強烈的表態。另一名政府官員也對本刊表示,這些屬於私權的事,政府無法主動插手,但「只要來問,政府一定會表達立場」。
中方勢力除了可能透過清盤人影響台蘋,本刊也掌握,市場傳言,因台蘋面臨資金短絀疑慮,有親藍人士主動接洽台蘋,提議出借一億元應急,解決營運危機。但是外界解讀,這筆錢可能「以債作股」,未來台蘋若無力償還,該人士就能藉此拿到台蘋經營權;這名藍營人士,過去長期有對經營不善企業進行紓困的紀錄,但他的資金來源及出借資金的真正目的,都讓外界有所疑慮,目前國安單位也密切注意此事。
老員工害怕 出國門遭送中
台蘋創刊18年來,兩岸關係時而緩和、時而緊張,一名離職的台蘋資深員工說,過去台蘋記者如果赴中採訪,都須以私人身分祕密前往,不只要帶一次性手機,還被要求不得透過發稿系統傳稿,搞得像做諜報工作。
對於台蘋記者入境,中方當然也知情,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仍曾發生台蘋記者赴中採訪被當局關切、甚至出動報社高層飛到中國交涉,才把人放出來的事,足見相關工作如履薄冰。
香港《國安法》第38條規定,「不具有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針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本法規定的犯罪的,適用本法。」等於將全世界的反中共作為都納管。已離職的台蘋資深員工感嘆,自己1/3的人生在蘋果工作,難道未來就要因此活在恐懼之下、不能踏出國門?
他說,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他言過其實,但他覺得此事「很嚴重」。未來一旦疫情過去、全球交通恢復,也許世界反中情緒也淡化,沒人能預知中國未來要做什麼,「我不希望20年後出國旅遊,突然在外地被中國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