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影視聽特展(以下簡稱武俠特展),是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影視聽中心)正式啟用後的第一檔特展。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表示,辦展機緣始自於想替聯邦影業創辦人沙榮峰慶祝百歲壽誕,由於他是《龍門客棧》等片出品人、也是台灣影史重量級製片,因此計畫以「武俠」為題,串聯影視聽中心館藏與聯邦文物舉辦活動,後來擴充為此次武俠特展。
「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 影視聽特展
- 時間:1月21日至4月24日
- 地點:國家影視聽中心(新北市新莊區文藝路2號)
- 放映電影數量:29部
- 開幕片:《大俠胡金銓》
- 閉幕片:《一代劍王:數位修復版》
- 展覽:2月4日開展,結合實體與虛擬展覽、AR體驗、5G多視角高畫質直播劇場
「武俠類型的娛樂作品曾在台灣人的休閒文化占一席之地,不只形諸於電影,還包括電視、廣播。」王君琦說,「近年武俠影視製作成本偏高,想到這類作品常聯想到香港或中國大陸。但台灣接收武俠文化後,產生各種異變,混血性強烈,自有歷史脈絡。」
此次活動由紀錄片《大俠胡金銓》揭開序幕,該片由國影中心(影視聽中心前身)發起,邀導演林靖傑為武俠名導胡金銓做傳,耗時4年製作。今年正值胡金銓逝世25週年,在特展世界首映別具意義。
林靖傑坦言,以往與胡金銓電影沒太多連結,因拍《大俠胡金銓》回溯影史,才知道80年代初有台灣新電影崛起,但也是胡金銓從高峰急速下墜的時期。
胡金銓的年代,武俠片在台非常活絡,鍛鍊出靈活的攝影、調度與場景搭設。
「我們五年級世代剛當導演時,多繼承侯導長拍、定鏡的電影美學,後來才近乎土法煉鋼,學習具商業性的電影語言。其實胡金銓的年代,武俠片在台灣非常活絡,鍛鍊出靈活漂亮的攝影機運動、場面調度與場景搭設。」林靖傑感慨道:「可惜後來電影發展與傳承的斷層,使我們對台灣武俠片越來越生疏。」
《大俠胡金銓》監製、也是特展協同策展人塗翔文指出,1967年是武俠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年,香港有張徹的《獨臂刀》,台灣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2部片帶動兩地武俠電影工業。此次特展即以《龍門客棧》為分水嶺,呈現該片前後台灣武俠電影的發展與類型變動。
《龍門客棧》前,台灣只零星推出武俠片。1962年《雙雄大鬥雙假面》是首部真人演出的葉宏甲漫畫改編電影;時隔60年,同故事翻拍的動畫片《諸葛四郎—英雄的英雄》則搶攻今年春節檔。2片系出同源,將在特展連映。另一部台語武俠片《三鳳震武林》雖出現在《龍門客棧》隔年,但與《雙》片均具有戲曲風格。
1960年前後,香港新華影業來台拍攝武俠片《青城十九俠》與《古墓俠侶》,負責人童月娟親自率團,推動台港電影交流。2片均由當年少女明星蕭芳芳主演;場記兼副導宋存壽後來由香港轉往台灣發展,成為台灣電影重要的「文人導演」。
《龍門客棧》紅遍港台後,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台灣武俠電影風起雲湧。
《龍門客棧》紅遍港台後,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台灣武俠電影風起雲湧,各路人馬紛紛投入。出品《龍門客棧》的聯邦影業繼續與胡金銓合作《俠女》,也投資《一代劍王》《鐵娘子》《黑帖》《龍城十日》《十萬金山》《刺蠻王》《武林龍虎鬥》等片。
拍台語片出身的郭南宏因受胡金銓《大醉俠》啟發,「棄文從武」執導《一代劍王》,該片有幾分日本劍客電影色彩,也成功為初登大銀幕的田鵬塑造「劍王蔡穎傑」形象。而田鵬飾演的武俠人物蔡穎傑,更出現在劍龍、丁善璽分別執導的《十萬金山》《武林龍虎鬥》,形成「一代劍王三部曲」。
當時武俠片大受歡迎,連宋存壽、蔡揚名、虞戡平等導演都捲入熱潮。《鐵娘子》是以文藝片見長的宋存壽難得的跨界作品;改編自古龍小說的《要命的小方》,則是《搭錯車》導演虞戡平的首部電影、也是他唯一的武俠片;《大地飛鷹》以《要命的小方》中的方偉為故事主角,導演蔡揚名發揮創意,在台灣拍出塞外江湖。
70年代中後期古龍小說是台港熱門的武俠IP,也衍生許多「古龍風格」影視作品。
70年代中後期古龍小說是台港熱門的武俠IP,也衍生許多「古龍風格」影視作品。塗翔文以李朝永執導的《夢中劍》為例,「雖然與古龍小說無關,但門派鬥爭、怪招奇術、華麗場景等都有古龍天馬行空的特質。後來李朝永與製作人周遊在80年代轉往電視發展,也運用《夢中劍》的爆破音效、搭景等電影工業技術,拍出《神鵰俠侶》等劇。」
從電影、電視到廣播,不少人以為台灣武俠類型作品模仿自香港武俠片或港劇,但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認為,「這是不夠理解台灣武俠歷史細節才有的迷思。」例如:台語片《三鳳震武林》由《龍門客棧》剪接師陳洪民執導,影像風格、造型都受胡金銓影響,但因女主角楊麗花、柳青的背景,融入歌仔戲的武打、身段。
在武俠劇部分,80年代初港劇《楚留香》風靡全台,但不久政府禁播港劇,於是港星來台演出的「台製港劇」接連登場。曾力抗港劇,為華視建立『武俠王國』的製作人韋辛,是《保鑣》製作人陳明華子弟兵,他透露,陳明華創作武俠劇的概念來自布袋戲:一個人物死了,新人物又出來,接續不斷的方式正適合連續劇。
王君琦強調,將台灣武俠作品歷史的點線面連接起來,就會發現不盡然是模仿香港,還有傳統戲劇、本土文化、時空環境與創作者產生的交互作用。「武俠作品是跨華人文化圈的重要類型,透過武俠特展,也看到台灣如何與華人文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