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見光沒有公版(標準品),這種客制化生意很難模仿,同一尺寸的紅外光,都可能因不同高低的焦屏,而有不同波長。」弘凱光電副董事長吳志明向本刊指出,比起可見光市場,不可見光較不易被大陸業者滲透。
吳志明表示,不可見光在一開始長晶階段,就得決定波長,上游不再像以前只是純供應原料角色,必須憑藉自身的技術與配合能力與客戶綁在一起,這也導致台灣LED產業生態跟著出現變化,業者開始以投資、合資或結盟、集團等型態,透過打群架方式整合資源,確保出海口。
晶電、隆達合組的富采投控,去年全面進駐LED晶粒廠——鼎元董事會,正是台廠在不可見光打群架的重大指標。
今年4月底剛落幕的智慧顯示展覽會(Touch Taiwan),富采投控率領旗下晶元光電,隆達電子、晶成半導體、元豐新科技以及葳天5家子公司盛大展出,展區一角,擺放著掃地機器人、穿戴裝置、抗菌功能冷氣機等不可見光各項應用。
展場上,隆達電子行銷業務協理沈國旭向《鏡週刊》記者介紹並說明,5年前,公司便成立感測事業部門,「但市場一開始沒那麼大,直到這1、2年才明顯感受需求突破以往範疇。」
據了解,鼎元之所以被富采相中,主要是占營收5成的感測元件(俗稱PD),可補足富采在不可見光的產品完整度。對此,沈國旭向本刊說明:「這是因為不可見光的紅外光,須搭配至少一個受光元件才能感測,而所謂的受光元件,就是PD。」
鼎元發言人邱美玲財務協理則向本刊表示:「因為富采沒有受光元件,雙方才具有互補優勢,公司在感測元件全球市佔約兩成,是全球前三大,未來的資本支出,將全部聚焦感測元件,因應集團所需。」
有趣的是,富采前身的晶電,早期就參與過鼎元的現金增資,而現在的鼎元,在感測元件能有今天的量產規模,其中一條生產線,還是2009年購自晶電而來。業界盛傳,時任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萬萬沒想到藍光LED被大陸業者殺到價格大跳水,對昔日一度退出感測元件市場有所感嘆。事隔多年,鼎元加入富采,除可彌補李秉傑當年遺憾,也彰顯他對不可見光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