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策院統計,2020年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總時數為12,404小時(以播出時間計),其中以綜合節目居冠,占近53%;其次為戲劇,約占21%;排名第三的綜藝占近16%;兒少節目約占10%,敬陪末座,且比前一年減少21.54%,下滑幅度最大。
兒童視角 陳芝安
節目製作人、紀錄片導演,2007年以《地球的孩子》獲廣播電視小金鐘最佳學齡兒童節目獎,2021年《為寂寞在唱歌》獲勞動金像獎長片組第一名;著有《一雙紀錄片的眼睛》。
實境記錄 謝欣志
紀錄片導演,從事影視工作逾20年,以《後院》獲金穗獎優等短片。2009年以《福爾摩沙的指環》獲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與劉嵩)。
近年文化部增訂兒童電視節目製作補助要點,每年對外徵案。長期拍紀錄片的製作人陳芝安、導演謝欣志因緣際會遞案申請,獲750萬元補助,其餘自掏腰包,歷時一年半完成《叫我野孩子》,以人類採集食物的軌跡出發,首季推出8集。
陳芝安製作的《地球的孩子》曾獲2007年廣播電視小金鐘最佳學齡兒童節目獎,此後轉換跑道。十餘年後,她再以兒童為對象,有鑑於時下自製兒少節目以唱跳或科學知識類型居多,她結合自身經驗,與長期合作夥伴謝欣志擬定帶領孩子親近大自然的企劃案,以紀錄片形式拍實境節目。
謝欣志早期在電視台工作,他表示,電視台因資源和時間有限,發展出格式化的拍攝程序。此次想用較開放、不帶太多預設答案的方式,給小孩空間,只要願意參與付出,就有火花。
概念形成後,場域、教練和小孩三件事都很磨人。以場地為例,他倆希望選擇自然環境,先列出可能的地點,再一一親自探查,如此淘汰近一半。
在大自然裡,白天晩上都有活動,帶著孩子體驗,得到的經驗才更豐富。
初期尋找場地失敗的過程,讓謝欣志了解怎樣的地方才適合。比方在澎湖找到做石滬、釣魚的人,「他們本來就是這樣生活,在大自然的場域裡,白天晚上都有活動。如此帶著孩子體驗所有的動作和細節,得到的經驗才更豐富。」憑藉兩人業界20多年的資歷與人脈,四處打聽,最後赴花蓮、台南和蘭嶼等8個地點拍攝。
把小孩帶到大自然,要有擅長的人帶領。教練需符合3要件:傳授生活經驗、會帶小孩,並且關注土地和環境,才能提供孩子深度學習,也為節目內容增添厚度。
《叫我野孩子》每集由2位9至13歲的素人參演,陳芝安與謝欣志透過朋友介紹,在實驗小學尋找,並由三項評選過程選擇適合人選。首先透過聊天觀察孩子的表達能力;其次帶他們去溪邊玩,看能否投入。有人很會玩,有的連水都不敢碰、站著不動。第三關是去陳芝安的小菜園,看他們是否耐得住日曬和蚊蟲叮咬。
如此在近50名小朋友裡選出8組、16位參與者。幸運的是中途沒有換角,但拍攝現場狀況仍然很多,比方小孩子鬧情緒,「很正常。」陳芝安說。
素人演員依據設定的題目跋山涉水,做平常不會做的事,包括學習生火、劈柴、種稻等,拍攝團隊得和孩子搏感情。謝欣志坦言,過程備感壓力,因為紀錄片的本質是未知,加上被攝者是小孩,大人難免擔心孩子中途不願照安排的活動走,進而影響拍攝進度或結果。
部分場域需要加強安全措施,例如〈狩獵〉那集會多請一位原住民擔任安全戒護的工作;浮潛時也會安排戒護員。至於在稻田或果園相對安全,有5個工作人員,加上1至2位教練,「7至8個大人看顧2個小孩,比例很高。」
此節目每集24分鐘,平均每集拍攝7天。謝欣志透露,拍攝比為40比1,約從960分鐘的素材剪接出一集。粗剪後給陳芝安看,年至半百的她竟會流淚和感動。後來多場試映會,小孩看得又笑又叫,大人則淚流滿面,也給陳芝安很多回饋。她認為,兩個小孩在大自然玩的節目,大人反而被觸動,「這可能是我覺得最大的突破。」
陳芝安想藉節目助地方創生一臂之力。拍攝前,各地合作團隊列出行程,她從中挑選適合的活動與地點。影片拍完後再與當地人討論,擬出《叫我野孩子》的體驗行程,讓節目觀眾也能按圖索驥走一回。
她說:「我們找的團隊在當地耕耘已久,但有時需要由外來的眼光重新詮釋和包裝,就會非常有亮點。」雙方結合形成不著痕跡的宣傳,由陳芝安與團隊提供官網所需影像相關素材,若真的成團,也僅收百分比個位數的網站架設費用。
《叫我野孩子》尋找播映管道時四處碰壁,後來朋友介紹由LINE TV買下串流平台版權,有兩年獨家權。為讓更多人看到,目前正進行校園巡迴放映募資計畫。陳芝安認為,此節目不會過時,挹注行銷資源提高能見度,才能延長節目影響力。第一階段設定50萬元已達標,金額逾百萬元,現正朝第二階段、200萬元的目標邁進。
第二季已開始籌拍,並獲文化部560萬元補助,比照第一季1,500萬元製作費,必須自付更多經費。本季的主題為構築,帶領孩子蓋祕密基地、樹屋或爐灶,找回手作能力。由於節目已有知名度,在粉絲專頁徵求人選,報名者眾,首季參與的小朋友也想接續。
台灣自製兒少節目非常弱勢,不易轉換成商業利益,需要政府扶植。
雖然《叫我野孩子》有賣出版權,但付出與回收不成比例。陳芝安坦言,台灣自製兒少節目中,非戲劇或非綜藝節目非常弱勢,不易轉換成商業利益,因此需要政府透過補助案扶植,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投入,為打造產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