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申請日前公布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學測報考人數連年下降,近年在少子化的影響下,不少私校面臨退場命運,然而全臺仍有部分系所招生名額不減反增,尤其是臺大、清大、陽明交大與成大等校的電資科系,在教育部的政策引導下連年增額錄取。
政策介入的背後,是產業的缺工警訊亮起紅燈。
READr 分析教育部資料,並訪問學界和第一線的產業界,發現近 20 年,科技業持續擴張,但高教端培育出的理工人才卻越來越少。而在社會風氣改變下,考招制度與高教縮編影響學生選讀意願,而臺灣軟硬體技術人才,更受到國內環境欠佳與外商高薪搶才的雙重夾擊。
畢業生下降釀科技業缺才危機
檢視教育部的近 20 年的學士畢業生數來看,理工相關學門的畢業生降幅尤為明顯。
在臺灣耕耘超過 20 年 的 104 人力銀行,也有類似的觀察。104 人力銀行顧客價值處資深協理翁維薇指出,「少子化下,其實理工人才沒有那麼多的畢業生能夠供給到這些大廠⋯⋯,加上不管是外商或者是中型的新創,其實他們也會積極在薪資福利上去爭取人才。」
「人才是台積公司保持領先的關鍵。」問及本土科技人才荒,台積電回覆 READr 訪問時表示:「有信心能在當前相當挑戰的人才市場環境下,還是能夠吸引眾多志同道合、高素質的人才加入。 」
台積電也為了因應更多的職缺與需求頻頻出擊。除了台積電每年舉辦的預聘專案「預辦豋積計畫」,開出 10 萬預聘獎金,搶留畢業碩博生畢業人才外,也持續推出與國內幾所大學合作的「博士獎學金」、「實習計畫」等產學合作方案,同時也持續招募海外菁英人才。
產業龍頭競爭人才激烈,更別提其他的中小企業、二線廠商。
「人才都被台積電、聯發科吸走,一些中小型的廠缺工缺很嚴重。」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教授陳敦裕指出,一般公司要找到好的人才也不容易,「都被吸走了,除非開放移民,否則臺灣少子化情況嚴重,不只中後段大學會有危機,甚至產業也會有危機。」
不只少子化影響?學生投入意願降低、高教縮編也成推力
產業缺人才,但回到人才供給的源頭,不只是少子化影響整體人數減少,連選讀理工領域的比例也持續下降,代表願意選讀理工科系的人變得愈來愈少。其中,除了「資通訊科技領域」畢業生佔比微幅下降,而「工程、製造與營建領域」相比 90 學年度,109 學年度選讀佔比下降超過 11.7 %。
相比之下,過往常被視為就業、勞動條件較差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比例上反而相較過去成長了 5.4%。
「產業缺工跟大學一樣,『臺大』搶『清交成』理工的人,」華梵大學智慧生活科技系教授林智玲分析,「一直往下搶,一層搶一層。每一層都在哀哀叫,這不是很好的現象。」
面對高教端理工畢業生流失,以及產業缺工潮的的需求,教育部曾研擬相關策略。自 2020 年起,教育部為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針對國發會所詳列 5+2 重點產業領域,核定特定學校擴充資通訊領域科系的招生名額,該學年新增了 3125 名額,隔年更納入半導體、AI、機械等領域。
但也不是產業有缺就能一直擴張,「學校也會擔心說,我沒有那麼多(師資或資源)」梁學政也指出,過去在核定評估上,會考慮各校的量能,「這些東西過幾年是要回到學校,學校自己去評估招生的狀況,是不是要繼續做。」他直言,從師資、資金到設備資源,全都是量能的一環。
高教更具彈性 產業、政府需各司其職
去年政府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及人才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特殊條例》,目前已有五所學校,透過國發基金與企業資金挹注,開設自己的「國家重點領域學院」。
研究高等教育制度、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卻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投資市場無法培養的人才,能由市場提供的,國家也應該放手。
戴伯芬指出,技術領域變化很快,因此理工學門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適應變遷的能力,但並不是直接貼著市場上的需求。」她舉例,過去交大曾推出一個矽導計畫,但沒想到後來計畫中所教授的程式語言系統改變了,學生學的那套系統突然都沒有用,一切要重學。
作為人才媒合端,長期觀察數位人才市場、臺灣徵才媒合平台 CakeResume 營運長謝威秤同樣也認為:「現在我們整個產業的訓練太貼近(現實),直接訴求薪資,它缺乏了一個對於世界實體互動的想像。」
「如果我們有多一點的新創公司,在軟體領域,那讓大家比較容易看到說,你做什麼事情,是可以真的在世界的舞台上,你其實會比較有這個動力,有這個願意去完成。 」進入矽谷工作近六年、現在已成為矽谷資深工程師(Senior Engineer)的趙建誌也分享,「我當然希望,回去(臺灣)的時候,希望做比如說會讓人興奮的產品,或是在你很興奮的公司工作。 」
臺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認為,回到教育的本質,政府也可以媒合更多產業界與教育者的合作,讓技術人才的培養,從現實條件,應該回到內在動機的引入。「過去是非常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因此理工科系變得熱門,可是現在社會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