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借貸平台上沒有申貸人的資料,只看得到擔保品的圖像、大概的地址等模糊資訊,那就不要匆忙下投資決定。」楊瑞芬指出,這樣的案件無法給予任何的證明,等於無法核實債權的存在,難以判定債權風險,就要提高警覺。她提出3招分辨。
1、擔保品沒有詳細地址
楊瑞芬說她的朋友投資imB不動產,從朋友提供的imB債權合約上可見,雖有債權編號、合約號碼,但是沒有擔保品的詳細地址,上面只有甲方(賣出人)、乙方(購買人)、還有第三方的台灣金隆科技公司是託管債權者。
「沒有前手契約轉讓的細節,這樣的債權無法判定是好或壞。」台灣民眾普遍都抱著「有土斯有財」的迷思,但楊瑞芬提醒,不要覺得有了不動產擔保就安心,投資不動產抵押案件,一定要看它的殘值鑑價,業者口頭宣稱不動產的價值多少錢,卻沒有詳細地址,可能殘值極低,無法分辨真偽,寧願不投資。
2、無條件保證收益
平台上的申貸案件,沒有詳細申貸人資料,利率卻給得都一樣,「那就表示是平台來跟你借錢,也有可能業者未做風險評等,民眾無法辨別。」另外還有「無條件保證收益」的話術,楊瑞芬說投資本來就有風險,沒有這種無風險的投資。
3、先還息再還本
「所有案件都標榜先還息再還本,那就非常可疑。」楊瑞芬也說,投資社群中常見有人煽風點火,慫恿民眾賺更多,又無法核實債權存在,「有可能第一手債權人就是平台關係人,平台本身在向民眾籌資,如同imB案件95%是假債權,風險極高。」楊瑞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