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商有感地緣政治壓力,半導體產業遠赴美國、歐洲、日本設廠,「此舉雖延伸台灣的國力,但面對新一波台灣企業國際化腳步,國際管理人才不足的問題將很快浮現。」施振榮指出,台灣市場有限,為了提高所能創造的價值,國際化將成為台商的必修課。
施振榮以80年代的宏碁為例,當年為了塑造全球品牌、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當地總經理從台灣籍換到美國籍、歐洲籍,才轉虧為盈。他認為成功關鍵有二,首先是歐洲籍主管已在歐洲繳出漂亮成績單,讓美國人信服並管得動員工,其次是「鄉村包圍城市」的國際化策略奏效。
不過這波的半導體產業生態鏈海外設廠,「美國因為國安問題,認為一定要在美國做半導體製造。」施振榮認為,供應鏈早就典範轉移,美國半導體要跟亞洲、台灣競爭「門都沒有」,因為美國在文化或各方面條件都不可行。
話鋒一轉,施振榮看好AI趨勢,他直言台商在全球的製造服務占比約7成,透過AI發展智慧製造,有助於提升國際化布局的成效。但外界憂心AI取代人力,他認為不太可能被取代,因為產業仍處於缺工狀態,未來的AI人才需求將會更多。
為了提升台灣的國際管理人才,施振榮以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名義,聯手東吳大學、美國雷鳥全球管理學院,推出「半導體產業國際人才培育計畫」,除了著重高階國際管理人才養成,同時將針對外派人員與當地聘用員工,加強語言、文化、管理及企業精神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