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各界引頸期盼下,Google以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打造的實驗性對話式AI服務Bard橫空出世,不僅能寫程式、總結資訊、標註內容來源,還能提供位置資訊、匯出至Google試算表等,展現更優異的數學運算和資料分析能力,而這些能力在7月更是大幅升級,支援包括繁體中文在內的40種以上語言,讓許多台灣用戶也能跟著嘗鮮使用Google最新AI技術。
看似比ChatGPT腳步慢了一些,但其實Google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深耕AI技術。帶領Google領機器學習研究團隊,推出實驗性的對話式AI服務Bard的傑出科學家紀懷新表示,Google將AI應用於旗下多種產品之中,像是智慧鏡頭(幫助了解鏡頭拍出的照片,進而寫一段與照片相關的文字)、Google地圖(透過Google定位,可以推薦周遭好吃的東西),又或者在電子信箱內,幫使用者撰寫Email內容,「光是我的團隊就已經推動720多項Google既有產品的升級」,紀懷新引以為豪地說道。
而在硬體方面,紀懷新直言,Google不僅大多數的AI應用都是採用自行研發的TPU晶片實現,在終端裝置上,Google推出的Pixel手機,內部所具備的即時翻譯、在手機照片中去掉某個人(或風景),也都早已用上AI技術來實現。
即便如此,紀懷新不諱言,大型語言模型發展還屬於早期階段,他會大幅改變人們與AI互動方式,並未生活帶來改變,像是10年前用的安卓(Android)手機辨識率還很低,但現在於酒吧與它互動,就可以了解你在說甚麼。相同的,大型語言模型與AI互動方式也會帶來相同的變革,大家會關注並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