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申翰表示,第一,工廠的管理權人,是否有依《消防法》第21-1條規範,提供廠區化學品種類、數量、位置平面配置圖及搶救必要資訊,並指派專人至現場協助救災?第二,工廠現場的化學原物料,到底有沒有在環境部化學署的跨部會化學物質資訊平台(化學雲)上,完整而確實地登錄?第三,上述資料庫有沒有把確切的資料與圖資,即時提供給現場的指揮官與消防隊員,去做風險辨識與掌握?
洪申翰指出,這幾個重要環節,都是協助消防人員在現場,盡力掌握火場風險的機制設計。災害現場的資訊必然紛雜,這不難想像,因此,上面這些資訊流的對接,都很需要相關主管機關更進一步的確認與釐清,有沒有落實?
洪申翰說,過去他還在民間機構工作時,曾經協助改善這些工廠化學物料流向與風險資訊的對接。這的確是跨部會資訊整合的高難度工作。包括資料格式、作業流程的介面與更新,還有稽核能量能否落實的議題,這幾年透過環境部化學署(過去是環保署化學局)的化學雲系統,是已有滿大的進展。但為了有效降低災害與消防人員的風險,都應該時時再不斷檢視,還有沒有更多「能做而未做到」的地方?
洪申翰認為,這次屏東工業園區的爆炸事件,造成這麼多的傷亡,除了必須給予這些罹難的消防弟兄從優撫卹,應該要把相關的機制,再做一次深度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