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09:59 臺北時間

【文策院院長盧俊偉專訪6】台灣文創產業規格小影響議價能力 引進活水才能壯大

mm-logo
娛樂
文策院與金馬創投規劃的「Series提案培訓工作坊」邀製作人林心如當講師分享經驗。(金馬執委會提供)
文策院與金馬創投規劃的「Series提案培訓工作坊」邀製作人林心如當講師分享經驗。(金馬執委會提供)
文策院協助文化端與企業端合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文化內容產業不只有業內投資,更有外部的投資者不斷注入活水,產業才能壯大。文策院院長盧俊偉認為,活絡文化產業除了讓企業端了解文化端,也要讓文化端了解企業端的語言、思考,媒合與培力都是關鍵。
具金融背景的盧俊偉表示,金融界基於安全,常講KYC,也就是「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顧客),而在文策院工作,同樣需要。「我們的顧客是兩個,企業端與文化端,必須要知道文化端擅長什麼、需要哪些資源;也要知道企業端需要什麼、考量什麼、資源給予的方式是什麼?我們扮演中間轉譯者的角色,將雙方媒合起來。」
20231008insight006
文策院與金馬創投規劃的「Series提案培訓工作坊」邀製作人林心如(第二排左三)、林昱伶(第二排左四)擔任講師。(金馬執委會提供)
盧俊偉以長期對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觀察指出,「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規模偏小,無論影視或漫畫,一家公司可能2、3年才有一部作品,在產值上不具有工業化和規格化,到市場行銷時也是個別對接市場,參加國際展會或面對平臺的議價能力,也因資源有限、沒足夠的產品線顯得薄弱,成為一大問題。」
盧俊偉點出,「其他產業也有類似企業規模小的問題,但其他產業發展都有比較標準化或規格化的地方,比如財務基礎等。但內容產業因規模太小、多半沒到這程度,而且一年的產製量很少,沒什麼標準化的財報,因此更難吸引業外投資人。」影視產品開發可能要1、2年,投資人投資進去要幾年才能回收、甚至不確定可以回收,加上沒標準化的財報,其中環環相扣、問題叢生。所以文策院想辦法提供解決方式,希望透過產業的整合、規模化,並導入財務觀念、財報的標準化。
20231008insight006
「文策學院」提供創業經營、提案培訓、內容開發製作等課程。(翻攝自文策院官網)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文策院針對文化內容從業人員的輔導與培力,設立「文策學院」提供創業經營、提案培訓、內容開發製作等課程或舉辦工作坊,文化工作者得以學習知識技能,能與企業端對話。
另一方面,盧俊偉也指出,「文化內容產業的生態比較單一,多半是創作者,但產業要變大,產業鏈的生態要多元、產業要整合,需要多一點經營者和財務專家進到產業,才會朝產業化發展,這也是我所想像的未來發展方向。」
更新時間|2023.10.12 10: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