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在執行長任內遇過侯孝賢、張艾嘉、李安和李屏賓4位主席,都指名有他才肯接,加上金馬獎上層單位電影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的充分授權,聞天祥於是發揮管理長才和創意,把金馬獎辦得內在精實而規模更大,並安然度過各種挑戰。
包括金馬獎競賽、影展、創投與學院4大部分,不管造就明星、媒合找資金、精英傳承與發掘人才,金馬獎對台灣電影都貢獻影響甚鉅,尤其在人才與時代新舊交接之際,如何護持台灣電影深耕又放眼國際,並年年影響培養了電影觀眾,都是金馬獎的光輝與重任。
為了讓金馬獎做事有底氣,聞天祥要多留編制內人員,就得增加預算、開拓財源,除了每年春季辦奇幻影展,夏季辦經典影展,年底辦金馬影展之外,各種贊助活動與展覽,金馬獎工作人員都能跨線合作完成,這一點聞天祥很自豪的說:「我們同仁在專業領域上都比我更細心、更投入,我只掌握大方向,大家互相尊重。我們因為理念相近,所以才肯一起吃苦。」
聞天祥和金馬獎結緣很早,他因為愛電影,從高中就開始寫影評,大學畢業時靠寫影評就能維生。1992年就開始幫金馬影展寫影評,他記得當年還和策展人打賭他會看完所有影片,結果他果然贏了!1993年金馬30的專刊,有2/3是他寫的,再隔一年,他就幾乎包辦寫了全本,連金馬沿革都是他寫的。
聞天祥笑說:「我也算是被金馬獎養大的。」寫到後來,工作人員還要他去買一台5萬元的全系統錄影機,因為影展影片來自各國,不挑片的比較方便。寫過金馬沿革,恐怕沒人比聞天祥更了解金馬獎,他很真誠的說:「辦影展和觀眾有一種交心感覺,每年到了金馬獎季節,彼此有一種奇妙的電影家族情感。」
然而影展和電影產業,畢竟是兩回事,聞天祥真誠呼籲電影人:「我們其實是最下游,你們認真拍出好電影,我們才有辦法去推薦,才有辦法去把這個舞台做出來。」
金馬獎除了頒獎典禮,還有學院(精英教育)、創投(投資媒合)、大師課(經驗分享),現在還加了青少年電影團,帶學生走進戲院看電影,並有影評人培訓,今年又做了司法影展…金馬獎相關工作愈來愈多,聞天祥說:「我們希望把電影的上中下游,全部做一個健康的鏈接!」
聞天祥表示把這些制度建立後,誰來做主席或執行長,都不會出問題。多年以前的金馬獎常有關說、黑箱作業等傳聞,聞天祥表示自己倒是從未承受過什麼壓力,最多就是可能朋友沒得獎,會來罵他兩句,他也一笑置之,不傷感情。
「我本來就和電影界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或許是我比較好做事的地方吧,不過大家應該也會感受到我們是真的愛電影,尊敬電影人。」
主席都指名要聞天祥
聞天祥1999年退伍,2000年開始教書,2001年和黃建業一起做台北電影節,後來票房成長5倍、預算卻減少,所以不想做了。當時一直想改造電影環境的侯孝賢,他旗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承辦台北電影節,於是來找聞天祥,聞天祥要求自己組隊,侯導不能塞任何人給他,侯孝賢答應,雙方合作愉快,侯孝賢接手金馬獎時,就希望聞天祥能來做出新意,並且不給壓力。
2012年侯孝賢和聞天祥等人帶著「10+10」10位導演去柏林影展,當時大明星又是導演的張艾嘉從香港來會合,不僅沒排場、跟著大家住三星旅館,還沿路噓寒問暖的照顧年輕導演,好像母雞帶小雞一樣,侯孝賢走在她後面,就和聞天祥說:「已經想好了,下一屆主席就是她了。」
後來張艾嘉約聞天祥長談,只強調:「你不做我就不接!侯導已經答應把你給我了!」然後張艾嘉卸任前,花了很多功夫,一直在遊說李安接主席。後來侯孝賢、朱延平、張艾嘉和聞天祥一起和李安吃了頓飯,才算大勢抵定,於是李安又約他去房間長談。
李安因為常常在美國,因此他希望了解金馬獎相關運作方式,聞天祥主要是讓他安心,讓他知道不在台灣的時候,金馬獎依然是照常運作並且定期向他報告。「比方說我們有金馬大師課,想要邀請誰來一定要主席同意,因為是用他的名義去邀請。」
聞天祥說自己很幸運,每屆主席像交棒似的順利完成,後來李安又幫忙談好了國際知名、獲獎無數的李屏賓接任主席。李屏賓一任2年,據悉朱延平已說服他續任2年。
兩年後的主席呢?是像前幾任主席有國際知名度、有人望、有人脈和號召力?還是讓中生代接棒?或是要像李安建議的影展專業主席?還好還有時間讓聞天祥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