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05:58 臺北時間

【2024大選論壇-小笠原】總統大選倒數3週 在野黨翻盤的條件與中國是否介選

mm-logo
時事
距離明年的1月13日的台灣總統大選僅剩最後三週,不過,此時下結論仍然太早。圖為總統候選人首場政見發表會。(中選會提供)
距離明年的1月13日的台灣總統大選僅剩最後三週,不過,此時下結論仍然太早。圖為總統候選人首場政見發表會。(中選會提供)
台灣總統大選將於明年的1月13日舉行投開票,距今僅剩最後三週。目前選戰的情勢,大致為執政的民進黨賴清德候選人處於領先位置,在野的國民黨侯友宜候選人則緊追在後,而第三政黨的民眾黨則稍顯落後。目前各陣營的招數、攻防的方式都已攤牌,從台灣的內政邏輯來看,賴清德最終驚險過關的機會較高。
不過,此時下結論仍然太早。我們不能忽視可能的突發事件、醜聞的爆發或是外部因素對選情的影響。在選戰的最後階段,我們仍需觀察是否會出現在野黨逆勢翻盤的局面,以及中國介選是否有可能改變目前的選情。這場選戰終於進入最後的關鍵時刻。

賴清德的領先幅度縮減

3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率,由於11月中旬的藍白合談判破局,而出現明顯波動。雖然賴清德仍居首位,但第二名及第三名的位置因而易位,呈現侯友宜緊追賴清德的態勢。當進到12月之後,台灣每天都會有機構公布民調,由於每次的支持率都有所不同,各大媒體對這些變化頻繁報導後,讓大家像是被那些數字牽著走。若我們將12月中旬所公布的主要5間機構支持率民調加以平均的話,呈現的是賴清德35.9%、侯友宜30.0%、柯文哲22.2%的結果。
(註:參照匯流、美麗島、鏡新聞、ETtoday、TVBS這5間機構的民調。)
若僅關注單一民調,出現3到4個百分點的波動極為常見。然而,若要逆轉這5間機構平均值的5.9個百分點差距並不容易。不過回顧8月分的情況,賴清德當時領先第二名超過10個百分點,從這角度來看,差距確實已經有所縮減,而領先的幅度也無法讓人斷定「不會翻盤」。
賴清德領先幅度之所以縮小,主要是受到藍白合談判議題的影響。10月及11月的時候,媒體每天都在報導在野黨參選人的最新動向。因為由誰來出任正手與副手,在選後的權力分配上將有天壤之別,使得侯友宜和柯文哲之間的激烈博弈,成為了一場令人目不轉睛的政治戲劇,吸引了大批民眾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民進黨已經做的夠久,該是政黨輪替的時候了」的在野黨訴求也獲得廣泛的傳播。這類似於過去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所主導的「郵政解散」,由於過程極具戲劇性,使得自民黨支持率因而上升的現象,在台灣也有所體現。

趙少康任副手鞏固陣腳

在野黨強烈抨擊民進黨在長期執政下,行政效率低弱、政策不透明和變得消極怠惰。在野黨舉出的具體例子包括:缺蛋、新冠疫苗、光電等問題,以及民進黨相關人士所涉入的女性醜聞等。
雖然在野黨指控「民進黨貪汙腐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政府至今並沒有高層官員涉及貪汙被揭發的事例,這與扁政府和馬政府時期有現任閣員遭到逮捕、起訴的情況有所不同。儘管如此,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地方政府中,仍不時有部分官員涉貪案例,這進一步加深了在野黨支持者對民進黨的不信任,使得民進黨陷入被動。
在藍白合談判破局後,理論上應該會對在野陣營造成重大打擊。然而,在柯文哲的立場反覆不定之際,侯友宜應對得宜,成功大幅提振聲勢,一舉甩開與柯文哲的差距。國民黨透過選擇深藍的趙少康來擔任副總統候選人鞏固陣腳,回籠了原本流向柯文哲和郭台銘的支持群眾。選戰在最後階段,雖然更偏向傳統的藍綠對決格局,但柯文哲仍握有相當的支持度,也為局勢增添了複雜性。

侯友宜翻轉戰局的條件

從今年春季開始,台灣的選戰實際上已經開跑,執政黨訴求延續執政,而在野黨則呼籲政黨輪替,各陣營絕大多數的主張都已提上檯面。國民黨雖然靠著抨擊執政黨而聲勢大振,但尚未充分論述自己的施政願景和執政能力。侯友宜的挑戰在於如何提升年輕人和中南部地區的支持度,但在僅剩3星期下,能夠取得多大成果仍然是未知數。鑑於目前焦點圍繞在內政議題上,選舉情勢要突然發生劇變並不容易。如果侯友宜想要翻轉戰局,需要一些出乎意料的新素材,或者外部因素才有機會。
被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棄保。然而,雖然位居第三的柯文哲稍有落後,但依然保持著堅實的支持基礎。
若是做一個簡易的模擬,如果賴清德的民調支持率為35%,他的實際得票率可能會到42%。雖然柯文哲目前的平均支持率約為22%,但即使發生「棄保」現象,只要他的得票率能維持在17%,侯友宜的得票率將為41%,仍然無法超越賴清德。柯文哲11月下旬的支持率急劇下滑,本身已經顯示出「棄保」(柯文哲的支持者流向侯友宜)的現象,有觀點認為要再出現更多的棄保可能有一定難度。
這意味著在野黨要翻盤的條件,可能需要依靠是否會出現突發事件、醜聞爆料或外部的影響。對所有政治陣營而言,突發事件都需要特別關注。不過,台灣人已經經歷過2004年總統大選前夕陳水扁遭遇槍擊的重大事件,除非出現類似的劇烈震撼,否則選舉結果不太可能因此改變。然而,若支持率差距不大,那又會是另一回事。
20231221cul001
總統大選在野黨要翻盤的條件,可能需要依靠突發事件、醜聞爆料或外部的影響。圖為2004年總統大選前夕陳水扁遭遇槍擊。(翻攝東森新聞)
選戰演變成負面競選的相互攻訐,在全球各國都是常見現象,台灣也一直是如此。但是,基於薄弱的事證或炒冷飯的爆料往往效果有限,甚至有激起反感的風險。真正能影響選戰情勢的,要看是否為「全新的」、「令人震驚的」的素材,以及具有一定的根據。
在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10月到11月間,民進黨相關人士涉入的五起女性醜聞相繼被爆料。其中兩起導致相關人士退選及請辭,而其他三起則因當事人的否認和證據不足而逐漸平息。儘管如此,這些醜聞與在野黨所抨擊的民進黨因長期執政導致紀律渙散的方向一致,而對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在上述五起事件中的其中一起,為民進黨的立法委員6年前與中國籍女子不倫關係的相關照片突然被曝光。從照片的內容和爆料的方式來看,有猜測指出中國可能涉及此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被懷疑是與中國有所牽連的爆料事件。這表示如果存在「幕後黑手」,可能還有其他的未爆彈。

中國策略性對台灣介選

一提到中國對台灣的介選,許多海外人士會想起1996年總統大選期間中國進行的軍演。這個案例在後續的國際媒體報導和學術文獻中被廣泛提及。中國有著「遏制台獨、促進統一」的國家目標,並將民進黨視為敵對力量,每次都會介入台灣的選舉。
20231221cul001
中共解放軍不時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實戰化聯合演訓,藉以武嚇台灣民眾。圖為戰機正在進行編隊飛行。(翻攝新華社微博)
中國反覆採取了胡蘿蔔(經貿讓利)與大棒(文攻武嚇)策略,試圖以此來影響台灣。但這些手段並未出現顯著成效,有時甚至引起台灣民眾的反感,而產生了反效果。今年中國軍機也不斷越過台灣海峽的中線,軍艦也頻繁在台灣周邊海域航行,其規模遠超過4年前的時候。國民黨試圖將中國所施加的這些壓力,在本次選戰中導引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中國的這些動作,看似在為在野黨提供「糧草彈藥」。
此外,還有施加經貿壓力。中國於12月15日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聲稱台灣設立了不公平的貿易障礙,禁止進口特定中國產品,並暗示可能會對此採取報復措施。這一舉措被視為是中國意圖向台灣選民施壓,讓民進黨政府無法延續執政。
中國還進行了對人的拉攏。近期不時發生里長組團與當地里民赴中旅遊,而被台灣檢調機關約談的事件。中方讓這些里長僅需負擔機票費用,並提供免費的食宿招待(落地招待),這種做法在過去就曾有過前例,雖然在疫情期間一度中斷,但在今年又重新恢復。受到約談的是那些在中國旅遊期間,接受了食宿招待,疑似被要求支持特定候選人或政黨的個案。內政部長林右昌於12月11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對於中國招待村里長旅遊介選部分,目前蒐報情資為「51團、556人」正在偵辦中。
20231221cul001
中國以拉攏人介入台灣選舉,近期不時發生食宿招待台灣里長組團赴中旅遊,旅遊團疑似被要求支持特定候選人或政黨。(翻攝中國台灣網)
對於中國此類施加影響的成效,目前尚不明朗。然而,中國很可能會持續介選直到最後一刻,力求讓在野黨能夠勝選。他們也有可能會透過散播假訊息、操縱網路輿論,或是影響台灣的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等檯面下的運作方式施加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的體制下,專職負責此類對台工作的不僅有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還包括統戰部和多個情報機構,這些部門配置了眾多人員,專門從事對台灣的操作。中國介入台灣選舉的目的,不僅是影響特定政黨的勝負,更重要的是引發台灣內部的分裂,從而增加對台灣民主政治的不信任感(引述自五十嵐隆幸)。對於中國而言,這比動武要來得經濟實惠得多。

台灣認同對上中國威脅

台灣認同在台灣已經深植人心,幾乎沒有人願意接受中國統治。即便是習近平主席所力推的「一國兩制」模式,在任何民調中支持者都屈指可數。然而,當談及「是否願意不惜犧牲生命來捍衛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時,情況就變得較為複雜。大多數台灣民眾認為,當前的形勢還沒有達到如此緊迫的地步。
即使中國進行軍事演習,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依然過著平常的生活,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美食、水果茶和貓狗的照片而樂在其中。台灣人堅韌不屈,不會因為中國的威脅而陷入恐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心中仍隱隱蒙上一層陰影。尤其在觀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中東的軍事衝突新聞時,會產生「要是有什麼萬一」的不安,也會擔憂在緊急情況下美國是否絕對會保護台灣。
在這次選戰中,3位候選人均為本省人出身,他們都明確反對「一國兩制」,並主張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因此台灣認同並未成為主要的選戰議題。對於過去搭上台灣認同順風車來擴大聲勢的民進黨來說,等於「無從借力」的情況。無論是賴清德、柯文哲或侯友宜,都有可能獲得來自抱持著寬鬆溫和的台灣認同人們的支持。因此,這次選舉中的選票流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複雜。
此外,對於如何界定與中國的距離,民意呈現高度分歧。主張獨立的台灣民族主義者希望盡可能不要與中國有所牽扯,對中國抱有強烈的防備心態。而那些支持維持現狀、寬鬆溫和的台灣認同者則對與中國的交流持開放態度。其中有人樂觀地認為只要與中國維持交流,就可以規避最糟的情況(如中國動武)發生。這種觀點與在野黨候選人的主張相吻合。隨著選戰進入最後階段,如何定位與中國的距離開始成為聚焦議題。
至於中國的介選,有些明顯可見,有些則隱蔽不顯。雖然表面上看來成效有限,但對中國而言,也算是能增加影響台灣的手段。日本媒體都關注中國是否會介入台灣的選舉。雖然這至關重要,但持續關注選後的介入動向也同樣有所必要。
※本文日文原文刊登於日本《東洋經濟ONLINE》
20231023cul001
小笠原欣幸。

作者簡介 小笠原欣幸

  • 現職: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政治學者
  • 專長:比較政治學、台灣政治
  • 專攻台灣的族群問題、選舉議題等,2022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投票前1個月精準預測選舉結果, 22縣市除金門縣外全都預測成功。
更新時間|2023.12.22 05:5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