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9 16:04 臺北時間

【名家現場2024大選論壇】2024台灣總統大選展望 選前半年盤點柯文哲高人氣的背景因素分析

mm-logo
時事
柯文哲在6月訪日期間,強調他對美日關係的重視,以及對強化國防力量的主張。圖為柯文哲(左)拜會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右)。(民眾黨提供)
柯文哲在6月訪日期間,強調他對美日關係的重視,以及對強化國防力量的主張。圖為柯文哲(左)拜會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右)。(民眾黨提供)
台灣的總統選舉距今剛好還有半年,將在明年的1月13日舉行投票。3位主要參選人分別是執政黨民進黨的賴清德(副總統兼黨主席)、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侯友宜(新北市長)、以及第二大在野黨民眾黨的柯文哲(黨主席及前台北市長)。
從6月底到7月初的這一週,筆者訪問了台灣,並有機會和各界人士及故舊交換意見。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於民眾黨的柯文哲參選人身上。我將簡單整理目前的選舉情勢,並聚焦在探討柯文哲的高人氣背景因素。

賴柯侯支持率變動

根據民意調查顯示,3位參選人的支持率趨勢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保持領先的是侯友宜。然而,從3月開始,賴清德的支持率已經超越侯友宜;從4月開始,賴清德在各項調查中均位居第1。
自去年以來,柯文哲的支持率始終居於第3,普遍被認為當選的可能性不高。然而到了5月下旬,他的支持率開始攀升,這與國民黨正式徵召侯友宜為參選人的時間點重疊。從6月到7月初,柯文哲的支持率超越了侯友宜穩居第2,甚至在部分民調中超越了賴清德躍升第1。
這的確令人驚訝,在筆者訪問台灣期間,發現許多人的談話焦點都圍繞著柯文哲。這次選戰的整體格局,呈現反民進黨的選票被分散到兩個陣營,所以賴清德處於相對有利的狀態。然而,儘管賴清德的支持率長期居首,但似乎已觸及天花板,形成了難以突破的局面。至於柯文哲的支持率會如何變化,人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他有可能持續攀升,另一種則認為他的支持率終將下滑。

柯文哲的政治定位

民眾黨成立於2019年,是一個僅有4年歷史的年輕政黨。在立法院全體113席中,僅有來自不分區的5席。在去年的地方議員選舉中,民眾黨全台僅取得14席,表現未達預期。換句話說,民眾黨的組織基礎非常薄弱。
民眾黨成立於2019年,在去年的議員選舉中,全台僅取得14席,表現未達預期。但黨主席柯文哲保持著穩定的高人氣。(本刊資料照)
然而,黨主席柯文哲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高人氣。他的政治生涯始於2014年,當時他以無黨籍身分在國民黨的大本營台北市參選市長並獲勝,並於2018年成功連任,而這次參與總統大選將是他人生的第3次選戰。
柯文哲出生於新竹市,祖父和父親都接受了日治時代的教育,祖父更是228事件的受難者。柯文哲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其後在台大醫學院擔任教授,並在急重症醫學領域有著諸多貢獻。柯文哲的醫師資歷,是在對國民黨不滿的本省人為主流的台灣醫學界中所積累而成。
柯文哲的政治立場在每次選舉中都有所變動。在最開始的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中,雖然他是無黨籍參選人,卻獲得了民進黨的全力支持,並在實質為一對一的選戰中擊敗了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該次選舉受到當時馬英九政府與中國簽訂服貿協定,而引發學生群體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影響極大。柯文哲成功地將自己定位在具有強烈台灣主體意識的綠營,並匯集了大量反國民黨的選票支持。
然而,在柯文哲開始執行市政工作後,他和民進黨的關係產生裂痕,最終形成對立。其中一個原因,是柯文哲對於兩岸關係的「兩岸一家親」言論,引起了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彈。柯文哲認為,這只是一個沒有實質內涵的口號,與「一中原則」相比,對台灣並不產生拘束力。不過由於這是中國的習近平主席喜歡使用的術語,因此引發很大的波瀾。
在2018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和國民黨各自提名了自己的候選人,使得這場選戰成為了三腳督的競爭。柯文哲採取了對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加以批判的立場。由於民進黨的支持者中有人不希望看到國民黨在台北市復辟成功,這些人棄投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選擇保住柯文哲。最終柯文哲得以些微差距擊敗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連任成功。
連任成功後,柯文哲創立了台灣民眾黨,並進一步加大對民進黨和蔡政府的批評力度,使得雙方的對立關係變得更為尖銳,走向無法調和。在這次的總統選舉中,柯文哲標榜自己是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不過明確地表明了反民進黨的立場,並營造出可能與國民黨進行某種合作的氣氛。
簡單統整即是柯文哲不斷在調整其政治定位。在2014年的選舉中,他與民進黨聯手對抗國民黨;在2018年的選舉中,他在與民進黨對立的同時,也吸引了綠營的選票獲得勝選;在2024年的選舉中,他將全面對抗民進黨,並嘗試吸納國民黨的選票。

民眾黨的政策論述

柯文哲核心主張,是希望能打破台灣長期以來藍綠兩大陣營對立的結構。他主張擺脫藍綠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對立,並提倡理性務實的政治價值。
在國內政策上,他主張高效的治理,並以他曾是急重症醫師的經歷,來強調自己有在實務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台灣社會的方向,他追求族群間的共融,並尊重少數權利的多元文化主義。在對中政策上,他雖然重視與中國間的對話,但強調必須堅守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制度,屬於維持現狀派。柯文哲在6月的訪日期間,強調了他對美日關係的重視,以及對強化國防力量的主張。
柯文哲所描繪的台灣論述是,自從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台灣認同已經擴大,並強調了李登輝在此過程中的角色。這與拙著《台灣總統選舉》中的觀點相同。在拙著中,我對台灣的中間派分析是稍微染上「台灣」色彩的中間派,而柯文哲就是定位於這種溫和、寬鬆的台灣認同。
他對民進黨的批評理由包括,民進黨在壯大之後變得傲慢,並在長期執政下引發了貪腐和治理效率不彰等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他強調民進黨和國民黨其實並沒有本質差別。柯文哲獨具一格的詮釋方式為:「猴子不是爬到樹上才屁股紅(貪腐、低效),牠是爬到樹上(獲得政權)才被看到,牠蹲在地上,誰知道牠屁股紅?」柯文哲在爭取對既有政黨不滿的民眾,以擴大其支持方面,有著民粹主義的特徵。
民眾黨的黨中央組織正在逐步完善,但實際上政黨的重要方針還是由柯文哲主席一個人說了算。不論是好是壞,民眾黨已經形塑了柯文哲「一人政黨」的形象。
上次2020年選舉中,民眾黨在政黨票中獲得11%的支持,這與其說是基本盤,不如說是出於選民的期待。目前柯文哲的支持率穩定保持在20%以上,無論其是否能成功當選,都必然會對選舉產生重大影響。

柯文哲的支持基礎

我將以7月初由《美麗島電子報》所發布的民意調查作為分析資料,以探究柯文哲的支持基礎。在這次調查中,3位參選人的支持率分別為:賴清德35.9%、柯文哲28.6%、侯友宜17.1%,不投票和未明確回答的比例為18.3%。
從性別來看,賴清德和侯友宜的支持率在男女比例間大致相同,然而柯文哲在男性選民中的支持率卻遠高於女性(男性32.2%,女性25.2%)。
從年齡來看,柯文哲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年齡群體中得到高支持率,特別是在二十多歲的選民中,獲得壓倒性的支持(45%)。相反的,60歲以上的群體中,柯文哲的支持率偏低,特別是在70歲以上的群體中,支持率還不到1成(6.9%)。
從學歷來看,柯文哲在大學以上學歷的群體中支持率遙遙領先,而在低學歷群體中支持率較低。從地區來看,柯文哲在中部的台中市和周邊兩縣的支持率最高,北部的新北市也表現不錯。相反的,在台北市賴清德的支持率高於柯文哲。至於在南部,如台南市與高雄市等地,柯文哲同樣獲得一定的支持率。
從政黨認同度來看,柯文哲獲得認同民眾黨的91%選民支持,賴清德獲得認同民進黨的88.5%選民支持,與此相較,侯友宜只獲得認同國民黨的70.7%選民支持。其中,有15.5%認同國民黨的選民支持柯文哲。這也是侯友宜目前陷入苦戰的原因。
在對蔡總統施政感到滿意的人中,只有67%支持賴清德。顯然,賴清德並未完全承接蔡英文的人氣。(賴清德團隊提供)
從對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對蔡總統施政感到滿意的人中,有67%支持賴清德。換句話說,賴清德並未完全承接蔡英文的人氣,且顯示出即使對蔡政府施政為好評的群體中,也有人認為現有政權已經執政了8年,應該要政黨輪替。而對蔡總統施政不滿的群體中,有43%的人支持柯文哲,30.7%的人則支持侯友宜。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對蔡政府不滿的群體,其不滿情緒的主要出口已經是柯文哲。

個人特質引高人氣

柯文哲高人氣的祕訣,正是眾多台灣政論家們熱烈討論的議題。綜觀專家的評論,柯文哲獨特且有趣的個性,以及他的機智回答,對許多人極具吸引力。尤其在YouTube等影像平台上,他的這些特質更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他在6月訪日時,在早稻田大學進行的演講與問答環節,精選的11分鐘影片,觀看次數高達170萬次,遠遠超過其他相同類型的影片。
柯文哲獨特且有趣的個性,及機智的回答,對許多人極具吸引力,在YouTube等影像平台上,他的這些特質更發揮得淋漓盡致。(翻攝柯文哲臉書)
柯文哲「餵鯊魚」的受訪方式,也常金句連發而受到廣大關注。有一次,一名台媒記者問道:「日本學者小笠原指出民眾黨要選區域立委非常困難。」對此柯文哲坦率地承認說:「小笠原講的就是事實。」面對提問,一般政治人物常常選擇避重就輕,然而柯文哲會以他稱之為「直球對決」的方式來正面回應,或者至少會給人這樣的感覺。
他以滿富幽默或嘲諷的方式回應以吸引人們的目光,這點在日本政治家中,與曾任日本維新之會代表的橋下徹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台灣的專家普遍認為,這種特點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對於中間選民來說,雖然他們對民進黨政府已經感到厭煩,卻又不願意投票給國民黨。此外,對傳統政治人物的反感,以及對於低收入和高房價的不滿,這些世界各國共通的問題也是原因之一。
我曾有機會直接訪談一位二十幾歲支持柯文哲的女性。她並不太關心政治,對柯文哲的政策也並不十分了解。她表示,是因為看到柯文哲在影片中的訪談後,才對他產生興趣。雖然她也使用抖音和小紅書這類來自中國的軟體,但她與許多人一樣擁有台灣認同感。
就如同這般,目前柯文哲的人氣更像是一種具有朦朧美的氛圍,是否能將這些空氣票轉化為堅定的支持,將是他在接下來半年的挑戰。

打破藍綠既有結構

柯文哲近來的高人氣,並非僅僅源於他的個人特質,實際上也與台灣當前所面對的國際情勢有著密切的關聯。打破藍綠兩極對立的主張並非柯文哲首創,宋楚瑜在2016年的選舉中也曾提出過相同主張並獲得了一定的選票(12.8%)。然而,2020年的選舉中,儘管他仍然維持相同的主張,但並未能讓選票有所增長(4.3%)。這是因為在2020年的選舉中,由於選民感受到來自中國強大的促統壓力,選戰聚焦在如何劃定與中國的關係上,而集中於蔡英文與韓國瑜兩大陣營的對決,想定位於第三勢力的宋楚瑜的主張則被忽視。
美中對抗的國際格局對親美反共的民進黨有利,然而對被視為持親中立場的國民黨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如柯文哲這般想打破藍綠既有結構的主張要想具有吸引力,前提是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需要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穩定。
中國的軍機和艦艇確實仍侵擾台灣周邊。(國防部提供)
那麼,台灣社會的緊張程度究竟如何,目前可說並不太感受得到。自從新冠疫情的入境管制結束後,筆者先後在去年11月、今年4月,以及6月底至7月初三度造訪台灣。去年8月,中國以裴洛西議長訪台為由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當時的影響在11月仍然餘波盪漾。今年4月,蔡英文總統訪美並與麥卡錫議長會談,中國再次以此為由進行軍事演習,但規模不如去年。今年以來,中國對台灣的壓力稍微有放緩的趨勢。選舉的焦點似乎開始從外交與國防安全轉回到國內議題上。
中國的軍機和艦艇確實仍在侵擾台灣周邊,需要強化戒備。但是在看到今年四月馬英九前總統訪問中國,並受到當地共產黨官員的歡迎後,應該沒多少人認為中國會立即武力犯台。兩岸間的人員往來也逐漸恢復,美中也在尋求對話的可能,另外「疑美論」也逐漸消退。如此一來,國民黨這次將選戰主軸設定為「戰爭與和平」的策略可能無法獲得廣大的關注。這也是目前國民黨在選戰中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當前的目標是終結民進黨執政,因此,無論是侯友宜還是柯文哲,他們可能都能夠接受。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他們保持目前減緩施壓的狀態,或許對柯文哲有所幫助,但同時,這也可能讓民進黨得利。因為那些認為「即使民進黨繼續執政,情況也不會變得更糟」的人將會把票投給民進黨。
然而,若是中國打算施加足夠的壓力以使人們擔憂「如果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將難以修復」,那麼他們可能需要採取一些瀕臨戰爭的舉動。如果他們確實如此行事,將需採取比去年裴洛西議長訪台時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此舉將使美日與其他民主國家對中國的警戒心進一步提高,更為加強軍事戒備。為防範台海危機,國際企業可能會避免投資可能遭受經濟制裁的中國,或者考慮重新構建他們的供應鏈,這也可能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施行的選項。
即便中國希望能影響台灣的選舉,讓形勢走向他們所期望的方向,但目前看來他們也處於一種苦無對策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半年裡,他們可能會嘗試各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做出一些宣傳動作以顯示他們具有主導地位,但其最終效果如何,我們仍需要持續觀察。

藍白合的策略博弈

柯文哲是否能繼續維持高人氣,與國民黨的內部動態有著密切關聯。雖然侯友宜在5月獲得了國民黨的徵召提名,但是他的陣營內部一直存在步調不一致的問題。郭台銘在國民黨提名審議階段的「亂入」,使得黨內潛在對侯友宜的質疑浮上檯面。雖然在實際接觸中,侯友宜給人一種親和的印象,但他需要一邊處理市政,一邊進行選舉活動,相較於賴清德和柯文哲,他有起步較晚的感覺,因此陷入苦戰。
為了強化內部的團結,侯友宜採取了一項大膽的策略,任命曾在馬英九時期擔任黨祕書長的金溥聰為競選辦公室的執行長,將選戰的指揮權完全授權給他。同時,侯友宜也轉變了立場,承認了他之前一直保持距離的「九二共識」。侯友宜今年初能保有高支持率,原因之一是他鎖定了中間派的定位,但現在他已經顧不得那麼多,只能優先選擇走向馬英九和國民黨主流的路線,以鞏固黨內的團結。
為強化內部團結,侯友宜(左)任命曾在馬英九時期擔任黨祕書長的金溥聰(右)為競辦執行長。(林煒凱攝)
若將金溥聰比喻為日本政治人物,與自民黨幹事長時期的小澤一郎相似,兩人都具有精明強悍的特質。對於他能起多大作用,各界的看法不一,但如果金溥聰能夠成功重整國民黨,並讓侯友宜重整旗鼓,那就可能會對柯文哲的勢力擴張造成阻礙。
這次的選戰中,反民進黨的一方分裂為侯友宜和柯文哲兩大陣營。有人認為如果在野陣營的兩位參選人聯手,就能夠擊敗民進黨,但這並不是一個單純1+1=2的問題。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中有很多人討厭國民黨,因此他們可能會選擇「不投票」而流失選票。以前也曾有宋楚瑜的親民黨,與國民黨聯盟而失去成長性的前例。柯文哲對此也心中雪亮。
2024年的選戰中,反民進黨的一方分裂為侯友宜(右)和柯文哲(左)兩大陣營。(台北市政府提供)
對於基層組織遠遠不及國民黨的柯文哲來說,他需要在民調中持續領先侯友宜,並呼籲國民黨的支持者,唯有選擇投票給他,才能實現政黨輪替。這種「棄保」的投票行為對他的選戰策略來說至關重要。
對國民黨來說,極為迫切想要與柯文哲合作,因此他們一再提倡藍白合,但柯文哲對此一直保持相應不理的態度。「可能與國民黨聯手」的氛圍對於提升政黨輪替的氣勢是有所幫助的,對柯文哲來說也有加分作用。但實際上,他並無意與國民黨聯手。從這角度來看,柯文哲在這方面展現出相當高明的謀略。
郭台銘的動向也令人掛心。雖然郭台銘未能被國民黨徵召提名,等同於斷絕了他成為總統的夢想,但有觀點認為他尚未死心。在《選罷法》的規定下,只要郭台銘達到連署人數的要求,他就能以無黨籍的身分參選。然而,現實情況是郭台銘勝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民進黨的選票將會進一步分散,由此看來,郭台銘的參選等同於賴清德的勝選。因此,從理性角度來看,郭台銘應該不會參選,但是有消息傳聞他仍有極堅定的參選意志。如果郭台銘真的以無黨籍的身分參選,他將不僅對侯友宜產生影響,更會對柯文哲造成最大的衝擊。郭台銘可能會展現出強烈的參選意願,從而迫使其他人與他坐下來進行談判,並提出他的條件。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到柯文哲的人氣,因此我們也需要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柯文哲參選的弱點

柯文哲的主要弱點源於他的言行,其時常失言或引發爭議。所謂的「柯式風格」雖以金句連發來吸引群眾,但這也常伴隨著失言的風險。用誇張一點的方式來形容他的套路,就是當某個言論引發嚴重爭議時,他就會很快談論下一個爭議性話題,以轉移人們原本的注意力。因此,很多人已經對柯文哲的爭議發言感到習以為常,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讓他免於受到致命的傷害。
接下來的半年他會有何種失言,實在難以預料。在6月的訪日期間,他曾與自民黨幹部會面。然而後來他對台灣媒體得意地透露非公開的談話內容,引發是否違反外交禮儀的質疑。
民眾黨在各選區能夠提名多少有力的參選人,是柯文哲(前左三)必須卯足全力解決的問題。(柯文哲團隊提供)
柯文哲最大的弱點可能在於同時進行的立法委員選舉。台灣的選民在投票日需要分別投下總統、選區立委,以及政黨不分區立委的選票。現在距離投票還有半年,很多人還沒有考慮到選後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
但隨著臨近投票日,自然會有人開始考慮台灣政治的未來走向。台灣的憲政體制是「雙首長制」,如果在立院中沒得到過半數的支持,政府的運作將陷入僵局。目前看來,如果民眾黨能得到10+N的議席,就可以說是取得了極大的成果,但這也僅是立法院全體113議席的10%左右。
柯文哲雖然舉自己剛當選台北市長時,只有一位市議員支持他的例子,來解釋「運作上可行,沒問題」。然而,可能有些選民會開始擔憂國政陷入空轉,並因此改變他們的投票意向。如果這類選民的比例達到目前支持柯的2到3成,柯文哲的人氣無疑將受到影響。
若再更細究的話,在政黨票方面,假如柯文哲能維持高人氣,那麼民眾黨的席次勢必會增加。例如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結果來估算,現有不分區的五席可能會翻倍成十席。
然而,在各個立委選區,仍未提名具有足夠勝選實力的參選人。猶如日本的選舉,與政黨票相比,競爭激烈的地方選區通常能吸引更多的關注。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會在秋季之後,就開始總統參選人與選區參選人的相互拉抬。在台灣,這樣的選舉策略被稱之為「母雞帶小雞」。小雞會依靠母雞的人氣和影響力,但小雞在選區也起到鞏固母雞選票的作用。如果小雞太弱,就無法完成這個使命。
在選區中能夠提名多少有力參選人,是柯文哲現在必須卯足全力解決的問題。如果能有十幾名具一戰實力的參選人,就能讓選戰變得更有看頭,這也會對柯文哲的選戰產生加乘作用。否則,柯文哲的支持率可能會受到影響。此事將會如何發展,在11月參選人登記截止後,包含無黨籍參選人在內,所有參選人的動向明朗化後才能得知。
回顧2000年,當時宋楚瑜以無黨籍身分脫黨參選,當時有18名現任立法委員支持相挺。由於2000年的選舉只有總統選舉,宋楚瑜可以用「跨黨派政府」這樣的抽象口號來描繪他當選後的政局。然而,由於當前的立委選舉與總統選舉同日進行,選民在投票時勢必會考慮到選後立法院的席次分布。

第三勢力能否鞏固

假如民眾黨能夠獲得10+N的席位,即使最大黨民進黨的頼清德勝選,但在立法院仍將失去過半數席位,這時民眾黨就可能成為關鍵少數。這將意味著民眾黨作為第三大黨,確立了其政治地位並能夠發揮影響力。在台灣,立委席次僅為日本眾議院的四分之一,因此每一席都極具價值。即使柯文哲未能當選,他在未來4年內依然可能成為台灣政局的關鍵人物。
雖然總統選舉是三腳督的競爭,但在立委選區中,大多數情況都是兩大黨的對決。在總共73個選區中,民眾黨預計只在十幾個選區提名參選人,而將在剩餘的五十幾個選區中缺席。那麼在這些選區,選擇在總統選舉中投票給柯文哲的選民,將會投給哪位立委參選人呢?根據當前的趨勢,我們可以推測,比較多的支持者可能會選擇投票給國民黨,但也有不願台灣政治動盪的支持者則可能會選擇投票給民進黨。我們可能將目睹一種過去台灣選舉史上未見複雜的大規模分裂投票現象。
這種討論目前僅侷限於專家之間,並未對民調產生顯著影響。在接下來的夏季,柯文哲的高人氣應該能持續下去。然而,自秋季起,無論是源自台灣內部還是國際政治的因素,都可能帶來重大變數。在未來的半年裡,我們需要審慎觀察柯文哲人氣的走向。
小笠原欣幸

作者簡介:小笠原欣幸

  • 現職: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政治學者
  • 專長:比較政治學、台灣政治
  • 專攻台灣的族群問題、選舉議題等,2022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投票前1個月精準預測選舉結果,22縣市除金門縣外全都預測成功。
※本文日文原文刊登於日本《東洋經濟ONLIN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