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特效協會祕書長邱世萍表示,學界有時無法完全符合業者的用人思維,「學界的動畫教育很多著重在技術,再來就是個人藝術性的創作。我們希望學生的創作能轉換到商業體系,這方面不期待學校可以教,因為要進入動畫公司、有實務經驗後,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類型的內容。」
此外,從觀影者角度去看需求面,觀眾的喜好年年在變,挑戰動畫創作跟製作的反應速度,這方面學校教育可能來不及因應,才會推出動畫新秀孵育計畫,希望藉此嫁接學界和產業。
動畫導演連俊傑分析,從產業面來講,如果開的案子夠多,學生畢業後才有機會磨練,可惜目前業界開發的案子有限。從學校面來講,他觀察,技職教育改制成大學後,對中階動畫師的訓練相對欠缺。「因為很多學校鼓勵學生往藝術創作的方向走,可是我們實際不需要那麼多的前期、導演和美術(人才),我們還是需要很多中階的動畫製作人。」
連俊傑坦言,台灣的動畫短片在國際影展的曝光度與獲獎機率不小,「但這股能量要轉介到商業面,還是有一段落差。」他建議,未來台灣各學校在教學定位上也許可以更明確,有些培養藝術創作人才為主,有些可以跟產業對接,訓練不同面向的專業人員,順利與產業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