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洩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台泥初估,光是水泥產業,如果收取碳費後,放任國外高碳排水泥與熟料,完全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進入市場完全取代本土產品,每年台灣將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
至於碳費徵收後對景氣的影響,張安平回應,「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要收的噸數高達一億一千萬至一億兩千萬噸,如果乘以每噸300元,就是三百多億,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會有影響。」但他支持進口商品跟本地商品都支付一樣的碳成本。
張安平表示,「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水泥熟料,他的產品碳足跡,較台泥的低碳水泥,差了10~20%」張安平認為,「碳是跑不掉的,現在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對於本土業者是相當不公平,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碳的議題沒有甚麼為難,對全世界、對所有企業都是義正嚴詞,稅是一回事,碳是責任,是對環境的改變。」
張安平指出,對於國外進口商品,財政部會徵收貨物稅及營業稅,為什麼這些費用可以收,但政府對氣候變遷因應法裡面明訂對進口商品收取的代金就不能收呢?他表示,一個產業死掉是回不來的,如果我們都不積極面對,就會等著被其他國家修理,我們會大大失去競爭力。
台泥指出,水泥業是與自然最息息相關的產業,「碳」也是水泥產業一直以來面對的課題。台泥在台灣還未推碳定價、未有標準的情況下,提早做出因應,無論是改變製程、降低產品碳足跡、碳管理等。另一方面台泥自2018年開始邁向國際,深入布局歐洲市場,在歐盟累積237萬噸碳權,近期剛剛完成擴大投資土耳其葡萄牙低碳水泥,台泥深刻理解世界正在運行的碳機制規則與急迫性,也看見碳定價機制不健全的風險與衝擊。
台泥表示,歐洲議會提出的CBAM衝擊評估報告,未採取碳定價配套措施會產生5-25%碳洩漏;環境部前身環保署於2020年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報告中也示警,政府要預防徵收碳費後產生碳洩漏,需有相關配套。但至今環境部仍未根據氣候變遷法第31條制訂台灣CBAM子法,讓進口商品必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
台泥認為政府不應為了減緩碳費可能對國內物價產生的衝擊,而放任國外高碳排商品進口台灣,結果實施碳費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增加。在以全球為尺度的今天,國家間的碳移動都會有跡可循,既不利於台灣邁向淨零,更將使台灣淪為全球碳缺口。
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灣版CBAM,可以和歐洲學習,因為歐洲從2005年開始,到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根據歐盟三月初公布第一階段各國企業申報CBAM碳排資料進程,政府輔導台灣出口商積極配合歐盟進口商,因而讓台灣在歐盟CBAM申報數中名列第五。
台泥因此認為,政府內部對CBAM機制並非不了解,呼籲台灣在推行全球唯一的碳費制度同時,政府應仿效歐盟同步提出台灣CBAM推動時程表,幫助國內每一個企業得以因應「碳」這個將改變全球產業生態的課題,讓每個企業都能可預期、可規劃、可執行、可按部就班的做出因應。
根據水泥工業同業公會統計,進口水泥佔台灣水泥消耗量逐年上升,自2013年11.26%成長到2023年24.83%。而台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為越南(50.9%)、印尼(25.69%)、泰國(11.62%),世界銀行資料顯示,這些國家水泥業無須在國內支付碳稅(費)。
台泥根據公開資訊試算越印泰出口的熟料與水泥加上航運運輸碳排後,產品碳足跡皆比台泥亞泥產品高。但公會資料也顯示,進口水泥經過船運加上運費成本,目前抵達台灣後仍比本土生產水泥一噸便宜最少300元,如果未來國內碳費每噸至少超過300元,2024年起進口水泥在市場價格上就比本地水泥多出至少20%優勢。這些進口原料碳排高又價格低廉絕對存在傾銷與碳洩漏的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