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的芽》故事母題與其說是自由,我覺得不如說是追逐自由的過程。」左萱認為台灣的歷史不斷在追求自由,有時有階段性的成果,但也會走幾步退幾步。「自由不是閃亮亮、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我想要去描寫這個過程;付出的努力、血汗,以及不同價值觀的拉扯,這個過程是有故事的,也有辯證的空間,作者與讀者都能有不同的想法。」
因此左萱選擇描繪1930年代的台北高校,「首先這個年代還沒直接進入戰爭的白熱化,剛好是一個自由與壓抑之間的交界。光是看這個年代的史料,你就可以看到自由從無到有、然後再從有到無的漸變過程。而台北高校又是在殖民社會中,相對自由的一個環境,我覺得在這個衝突感中間,就會產生很多能討論的故事。」
「比方說那個年代,『本島人』的自由與『內地人』的自由,程度就不一樣,什麼樣的事情是自由的,界線也不同。」因此左萱想用不同的角色,去探討大家對自由的不同的看法。「故事兩位主角的自由要如何磨合?編輯部又要往那個方向走?這是故事可以演的地方。現代民主社會也類似,大家最終都要磨合,找出一起往哪個方向走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