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受訪者有退伍軍人、中國大陸配偶和導遊等,江松長憑藉長期拍攝紀錄片練就的基本功,讓受訪者在鏡頭前侃侃而談。他說:「只要提供被拍者可信任的人或環境,他們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
雖然如此,他觀察,金門居民與對岸互動頻繁,關係也比較緊密,對於某些議題會更敏感。因此少數被攝者拍完之後反悔,希望畫面不要剪進影片裡。
江松長說:「在金門那邊,我覺得就是至少對我來說,他們對某些議題會比台灣本島這邊更敏感一些,至少我自己個人的感覺是這個樣子。這個我也了解,因為那邊跟對岸的關係,比台灣本島大部分居民跟對岸的關係親密很多,所以他們寧願比較保守一點,這部分我能理解。」
《金門》的鏡頭在台灣、金門和中國之間來回切換,間或以歷史畫面交織現今金門人的生活面貌。台灣也有相關影片庫,但江松長希望放進國際觀點,因此向Getty Images、Shutterstock等媒體庫購買英語發音的新聞畫面,年代涵蓋1950至1960年。
江松長表示,他出生在台灣、長期在美國生活,所以一直會以「身為當地人、可是從外面的觀點來看台灣」,也想以觀眾覺得比較有感覺、有台灣視角的方式,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加上國際平台和觀眾都對台灣的地緣政治有興趣,因此希望能碰觸到相關主題,增加未來在國外發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