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C並不是自己(業者)說的算,而是生態系必須確實準備就緒,從終端、企業端到雲端都必須完全準備好」,英特爾(Intel)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汪佳慧說道。
高通(Qualcomm)副總裁暨台灣、東南亞與紐澳區總裁劉思泰則進一步說明,LLM(大語言模型)出現驅動很大的演算、效能,軟硬體必須有效整合再一起,才能因應AI需求。
劉思泰表示,當AI服務越來越大,就要考慮到AI架構怎麼支援相關服務,若每個東西都送到雲端,就有可能會有網路塞車問題,運算力的供應也有可能成為很大負擔,同時成本也會高出許多,比起雲端運算,邊緣端運算能節省十倍的成本。
基於此,作為邊緣運算的重要裝置AI PC,角色也就愈趨重要。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洪春暉指出,雖說AI PC短時間未必有很大換機需求,但短期內有規格提升需求,包含多媒體、算力運算、面板領域等都須與時俱進,也間接墊高供應鏈角色。
對於未來AI PC生態系中,供應鏈可以扮演的角色與建議?廣達資深副總暨雲達總經理楊麒令回應,重點在「應用」。特別是各種不同垂直應用領域,尤其是智慧製藥、智慧工廠與供應鏈管理等,如何透過生成式AI做即時分析與判斷,在這之中軟體應用的產出,將能刺激AI PC產業的發展。
延續此話題,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進一步補充,從應用角度40TOPS的算力絕對不足,NPU本身算力需要擴充,硬體架構的強化勢在必行;再者,語言模型發展速度非常快,如Google Gemini,模型越小反應越快、越要聰明;第三,AI時代來臨,軟體開發生態系也必須朝標準化前進,讓開發AI應用的軟體開發商變得更多;最後,不只熟悉技術的人會用上AI PC,就連老人、小孩這種不熟技術的人,也要會使用,加強AI相關教育也不可少。
胡書賓表示,未來AI會像是網路一般自然存在人們周遭,不久將來AI PC一詞應該會消失,就像是具有網路功能的手機一樣,沒有人會在特別強調「網路手機」這個專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