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金回憶到34年前,當年17歲、還在讀高2的他,因為家境貧困,生病的母親等了2年才終於等到心臟手術的機會,卻還沒來得及,就在手術前夕不幸猝死。陳志金沉痛表示,因為當時正在考試,連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我們家人對母親的病情也都完全不瞭解,所以,當時的我,心中除了『內疚自責』,還有滿滿的『恨意』」,陳志金直言,後來發現有機會能念醫學系時,心裡就在盤算著:「有一天,我當了醫生,一定要回來查個水落石出。一定要讓負責的醫生和醫院『付出代價』,為母親報仇」即使念醫學系並不是自己最初的志願。
直到後來,陳志金如願以償當上醫生後,他才體悟到,原來醫療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性,「病人突然的離開,醫生也是很難過,也不是故意要害他的,我自己就比較釋懷」,他也提到,家屬心中的傷痛也需要被幫助,因此這些年來,陳志金一直奉行著「救病人,也要救家屬」的信念。
「為的是,不再有人發生跟我一樣的遺憾,做這些事不只是在解救家屬,也是在解救當年17歲的自己」,陳志金很開心自己擁有這樣的轉念,把原本的「想要報仇」變成「成熟的報復」,對自己體會過的切身之痛,報以善意,讓同樣的憾事不再發生。
陳志金在臉書分享的這篇心路歷程,讓許多網友在留言區直呼:「阿金醫生真的是篇篇都是催淚文...」「良醫典範」「切身體會,好文」「這個仇報得好」「有點暖哭人的文章」「你好棒」「阿金醫生溫暖了大家」「看了真的眼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