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3大任務型編組,他將親自領軍,透過委員會搭建產、官、學、研溝通平台,為國家發展擬定戰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率先召開,首場會議安排環境部長彭啟明、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與台灣的衝擊影響評估」、「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
本刊掌握,氣候變遷、防衛韌性、健康台灣3大委員會的議程,將由總統開場致詞、邀委員專題報告,之後閉門進行討論,會後有記者會轉述會議內容並接受媒體提問。
外界質疑,賴清德成立3大委員會與行政體制疊床架屋,但幕僚指出,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直接跟行政院的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對接,在委員會首場會議前,兩名報告人彭啟明、曾文生已先向行政院長卓榮泰報告過,才來向委員會報告;委員會討論若有結論、共識,也會讓政府部門帶回去列管在政院永續會,讓各部會分頭執行,因此「沒有疊床架屋的問題」。
幕僚表示,委員會每3個月召開1次,但行政部門每天都有很多工作進行,透過每季的委員會會議,除是向國人報告,也有「盯政策進度」的意思在。
倘若委員會意見與行政部門不同時該如何處理?幕僚指出,委員會可能會提出很多意見,但實際的決策還是要回到行政部門,評估能否執行,若無法執行,也要再回到委員會跟委員們溝通說明,這也就是社會溝通的過程。
「雖然委員會3個月才開1次,但溝通隨時在進行」,幕僚表示,依過去經驗,在不同意見之間溝通協調,確實還是有達成共識的可能,委員會的性質偏向諮詢制,但若大家在會中有很高的共識,就會形成決策,不過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總統跟執政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