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申翰指出,儘管此舉有助於減少長者或重病患者家庭照顧的壓力,卻可能對看護市場造成不良衝擊,特別是對那些需求更高的重症家庭。他表示,勞動部早在立法院修法前便已經提醒過此舉可能帶來的風險,倘若沒有配套措施,可能會引發看護市場的混亂,甚至造成部分家庭無法得到適當照顧,或導致外籍看護工的供應出現大規模失衡。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洪申翰透露,勞動部在今年1月與2月間,已經與衛福部展開跨部會協商,評估如何透過移工申請引進、長照服務等複合型手段來減少對重症家庭照顧的衝擊。他強調,這些措施的作業時程約需要6個月,並在配套措施完善後,才能開始施行相關法規,避免因為未經充分準備而帶來的社會問題。
此外,勞工團體對於該修正案的看法也有所不同。部分團體認為,大幅放寬外籍看護聘用的條件,雖能便民,但可能會掀起搶工潮,甚至大批外籍看護跳槽,對市場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他們呼籲政府能提出更多配套措施,保障身心障礙族群及中重度失能者的照顧需求。也有團體認為,巴氏量表免評能減少行政負擔,聘僱外籍看護應該回歸市場機制,並建議政府可提供補助,降低移工跳槽的意願。
洪申翰強調,修法後若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急於實行將會對外籍看護市場及供需關係造成混亂,進一步影響重症家庭的照顧權益。因此,勞動部會以審慎態度,等待配套措施到位後再施行新法,確保不會犧牲重症家庭的照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