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人士直言:「歐盟將社會應變提升為戰略架構,也可印證,全社會韌性是居安思危,不是兵凶戰危才準備!」歐盟跟台灣都重視資源整合與社會整備,確保在重大危機局勢下,社會能迅速動員並維持穩定。

根據歐盟發布《歐盟整備聯盟戰略》(EU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該戰略涵蓋七大核心行動,並採取全災害、全政府、全社會的整合策略,打造更具韌性的歐盟安全體系。
其中,確保關鍵社會功能的穩定運作是戰略的核心。歐盟將為醫療院所、學校、交通運輸與電信等基礎設施,制定統一的最低應變標準,以確保即使在危機情境下,社會仍能維持基本運作。此外,為應對供應鏈中斷,歐盟計畫擴大緊急物資儲備體系,包括醫療設備、防護裝備與能源備援設施等。同時,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候與水資源挑戰也是歐盟關注的重點,未來將加大投資於氣候調適與水資源管理,以確保永續發展與社會穩定。
提升全民應變能力亦是歐盟戰略整備的重要目標,歐盟將推動各國鼓勵家庭準備至少可維持72小時的緊急物資,包括飲用水、食品、手電筒與藥品等,確保災害來臨時,民眾能自我應對。此外,危機應變教育將納入學校課程,幫助學生從小建立應對自然災害、火災、恐怖攻擊等風險的基本觀念。
為提高社會參與度,歐盟還計畫每年舉辦「歐盟整備日」,透過各類活動提升公眾對風險管理的意識,培養社會整體的應變文化。
在危機發生時,歐盟將成立「危機中樞」(EU Crisis Hub),作為應變指揮與情報共享平台,確保各國能迅速整合資源並協同應對緊急狀況。此機制將涵蓋公共衛生、能源、交通與國家安全等領域,使各部門能夠無縫合作,提高決策效率與應變速度。

歐盟將推動軍方與民防、消防、醫療部門的緊密合作,確保在重大危機發生時,軍事與民間資源能夠相互支援並迅速動員。未來,歐盟將定期舉行大型跨國聯合演習,模擬大規模停電、疫情爆發、恐怖攻擊等複合式危機,測試並優化應變機制。此外,歐盟亦將促進軍民兩用投資,使軍事與民間產業的基礎建設與技術發展相互結合,提升整體應變能力。
未來,歐盟將成立「公私合作預備工作小組」,協調政府與企業共同制定緊急應變計畫,確保私部門在危機時期能夠迅速調整產能與資源配置。此外,歐盟將與關鍵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確保在緊急狀況下,醫療用品、食品與能源等關鍵物資能夠優先供應,並動員企業轉產應對突發需求。未來,歐盟將與北約(NATO)加強協作,確保雙方在安全領域的戰略互通與資源共享。
在整體策略上,歐盟採取三大方向推動整備聯盟戰略。首先是「全災害策略」(All-Hazards Approach),即針對自然災害、科技事故、傳染病、網路攻擊、混合戰等各種可能的危機,建立全面的應對機制,而非僅關注單一類型的威脅。
其次是「全政府策略」(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確保從地方政府到歐盟中央機構,各層級政府都能統一協調,共同制定並執行應變標準。
最後是「全社會策略」(Whole-of-Society Approach),歐盟希望透過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學術界與地方社區的多方參與,打造真正有韌性的社會應變機制,確保整體社會能共同承擔風險並迅速恢復正常運作。歐盟希望透過這項戰略強化防禦與應變能力,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穩定且具備強大韌性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