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10:26 臺北時間

網路陷阱多 詐團瞄準二手交易賣家

mm-logo
時事
網路購物詐騙手法亦與時俱進,而這類案件在通報受理的詐騙類型中,目前高居第二。(示意圖,取自pexels)
網路購物詐騙手法亦與時俱進,而這類案件在通報受理的詐騙類型中,目前高居第二。(示意圖,取自pexels)
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路購物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詐騙手法亦與時俱進,從屢見不鮮的「一頁式網購詐騙」,到每逢購物季便死灰復燃的「假包裹詐騙」,多數情況以買家為目標,造成財務損失。
近年來詐騙集團的手法日趨多樣,連網路賣家也成為鎖定對象。根據內政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資料顯示,「網購詐騙」案件在通報受理的詐騙類型中高居第二,顯示網路交易風險已擴及買賣雙方,亟需提高警覺。
20250413soc011
假買家騙賣家宣導圖。(刑事局提供)
刑事局特別整理近期常見針對「賣家」的詐騙手法,例如冒用「賣貨便」交易名義,要求賣家進行所謂「金流驗證」,實則誘導點擊釣魚網站,進而騙取個資與帳戶資訊。此類手法具有高度迷惑性,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財務損失。
一名女粉絲因無法出席韓星TAEYEON演唱會,在Dcard轉售門票,遇到願意加價購票,並要求用「順豐快遞」貨到付款,對方隨後以「權限不足」為由,轉介假冒的銀行客服,聲稱需進行金流驗證。她依指示操作匯款,共轉帳19次、損失超過75萬元,事後對方全數失聯,才驚覺遭詐。
20250413soc011
假冒7-11賣貨便釣魚網站。(刑事局提供)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透過「Dcard」「Facebook社團」或「LINE社群」等社交平台進行交易,但也因此衍生出不少詐騙風險。以下是一種常見針對賣家的詐騙流程:
  1. 假冒買家主動接洽:詐騙者假扮買家,主動私訊賣家,聲稱為保障交易,希望使用「7-11賣貨便」「全家好賣+」或「蝦皮拍賣」等平台進行交易。
  2. 編造交易異常藉口:待賣家建立賣場並提供連結後,對方便會以「付款失敗」「帳戶凍結」「訂單無法下單」等藉口,提供假客服連結,引導賣家點擊。
  3. 假客服接手詐騙流程:假客服人員聲稱賣家尚未完成「金流認證」或「交易授權」,要求提供銀行帳戶等個人資訊。
  4. 誘導操作ATM或網路銀行:部分情況下會有冒充「銀行客服」來電,表示可協助解除訂單問題,引導賣家操作ATM或登入網銀進行「驗證」。
  5. 要求提供機敏資料或付款:誘導賣家輸入銀行帳號、密碼、OTP驗證碼等資料,並聲稱需支付「開通費」「驗證費」「綁定費」等費用,完成操作後,帳戶內資金隨即遭盜領。
刑事局提醒,凡是對話中出現如「付款失敗」「帳戶凍結」「需金流驗證」等字眼,皆為高度可疑的詐騙話術。賣家若遇類似情況,應立即終止對話,並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同時向所屬社群平台管理員回報,也可至165「打詐儀錶板」網站進行檢舉或報案,以防更多人受害。
更新時間|2025.04.13 1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