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2024年楊双子《臺灣漫遊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譯者金翎),2025年李旺台《蕉王吳振瑞》英譯本(譯者史天慕,Timothy Smith)也入圍美國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的「歷史小說獎」及「多元文化小說獎」,而且繼《鬼地方》英譯本之後入圍美國筆會翻譯獎。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則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時傳來佳音,與全球最大出版集團企鵝蘭登書屋簽下全球英文版權。
暢銷佳績、文學獎肯定、媒體關注,這些接連的喜訊,意味著台灣文學受到國際矚目的條件都齊備了。
這是因為地緣政治的影響,使台灣現在的能見度提升,連帶的也讓台灣文學創作受到矚目?還是台灣文學的創作主題、類型、敘事方式讓海外出版人耳目一新?
如果用「台灣隊」的概念,也許可以先下一個結論:這幾年文學台灣隊在國際書市的出色表現,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在表象的成果之外,固然有著國際出版市場生態的改變,但更不能忽略底下已經連成一片的水脈。
台灣版權如何打開國際出版大門
文化部與文策院所支持的創作補助、版權研習營、買家團與BFT英譯計劃等,已有積累的成果;台灣創作者逐步成熟,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書寫,台灣出版社對作家的輔助與養成,也功不可沒;但不可忽略的是,版權與譯者所扮演的推手角色。是他們的歐美出版人脈,代理其他亞洲國家出版品的成功經驗,以及對台灣文學創作的理解,將台灣文學與世界連結。
2019年成立愛米粒國際版權經紀公司的莊靜君,她的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打開國際大門並非一蹴可幾,甚至得繞路而行。
她是先成功將日文書打入歐美,也是日文書近五年在歐美大熱的主要功臣,然後再代理台灣文學作品。
過去歐美出版社對亞洲書了解不多,會出版亞洲作品的國家主要是法國和義大利,但在英國開始脫歐時,他們反而更關心外面的世界,也正好英語世界當時沒有如過去《達文西密碼》那樣的超級暢銷書,編輯們轉而注意更為分眾的有特色的書,也將視角擴及到亞洲作品。
莊靜君代理的第一本書是日本小學館的《守護書的貓》,這本書在日本賣了兩萬本左右,並非暢銷書,作者夏川草介還有其他更暢銷的書。但莊靜君相信自己的選書眼光,認為這本書比作者其他書更有銷售多國版權可能,果然這本書後來賣了五十個國家的版權。莊靜君代理的另一本日文書是《在森崎書店的日子》,目前也已賣出四十幾個國家五十種語言的版權,而且是僅次於《在咖啡冷掉之前》,全球最暢銷的亞洲小說。
相較於莊靜君從英國脫歐看到亞洲書的機會,曾將《八二年生的金智英》等韓文書成功推向世界的光磊國際版權經紀有限公司譚光磊,則觀察到美國書的式微。他說,在川普第一次總統任內,美國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回應川普執政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比較內省,對其他國家的人相對沒有吸引力。過去是美國書當道,現在既然美國書開始衰退,版權價格又比較貴,所以非英語國家的作品,就受到更多關注。
近年來,日韓書在歐美風生水起,也形成編輯們的激烈競爭,在競爭之餘,他們也將眼光看向日韓之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台灣。
《進烤箱的好日子》是莊靜君代理的第一部台灣文學作品,就獲得出色成績。今年英國企鵝藍燈出版集團旗下雙日出版社的副出版人Jane Lawson,作為版權買家團到台北參加國際書展。她和莊靜君原本就熟識,聽她介紹這本得到今年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的作品後,非常感興趣,不等全本英譯本完成,就帶著中文版回國請人審讀,接著立刻簽下全球英文版權。除了英文版,這本書在倫敦書展也獲得其他國家高度矚目,連一向很難打進去的德國,都有九家競標,這是過去非常少見的。
譯者與華語文學版塊的挪移
台灣文學書在歐美受到重視,除了得文學獎,媒體矚目,以及像《鬼地方》在英語世界、蕭瑋萱的《成為怪物以前》在德國取得商業的成功外,或許也跟華語文學板塊挪移有關。過去獨鍾中國文學的情况,已經改變了。
過去歐美出版更關注中國文學,有個現實因素是,歐美出版人可能不懂中文,必須依賴懂中文的譯者推介或審讀,而之前譯者大多住在北京,甚至可能從來沒有來過台北。但新冠疫情之後,這些譯者幾乎都走光了。
譯者的移動或許也顯示關注焦點已經或必將擴散。比如將陳思宏《鬼地方》、《第六十七隻穿山甲》翻譯成韓文版的著名譯者金泰成,過去他翻譯的大部分是閻連科、劉震雲等中國作家作品,台灣作家有李昂和朱天文等較為少數,這次韓國民音社簽下陳思宏小說版權後,請他翻譯成韓文,創下非常好的銷售佳績,讓他非常驚喜,最近他就搬到台北長住一年,也正陸續翻譯台灣作家的作品。
譯者的重要性不僅關係著翻譯品質,有時還扮演了選書人、審讀等與出版社聯繫的中介角色。比如《臺灣漫遊錄》,譯者金翎不僅將書翻成英文版,也建議春山出版社與美國出版社Graywolf Press合作。Graywolf Press屬非營利組織,比較敢創新,日裔編輯Yuka Igarashi對書的情境也很能掌握。Yuka Igarashi曾擔任《Granta》的編輯,這是非常重要的文學雜誌,不但持續挖掘文壇新銳,而且重視文學實驗性與敘事的創造力與風格。
海外出版的策略考量
由此可見,版權代理商把書賣給國外出版社時,除了授權費之外,也會有策略上的考量。譚光磊將《鬼地方》賣給Europa時,考慮到這家出版社的母公司是義大利Edizioni E/O,E/O是東西方交流的意思。Europa出版了許多非英語國家文學作品,同時也擅長行銷,與媒體維持長期關係,如此媒體撰寫他們出版品書評的機率就比較高。版權代理商甚至連出書時間也會要求,比如莊靜君在賣出法國版權時,就會希望在暑假、寒假過後的九月和三月,尤其是趕在他們文學獎選拔前,八月底到九月的文學回歸季。
翻譯台灣書必然會遇到多種語言的問題。執行客委會英譯計畫的玉山社編輯顧問蔡明雲,將《蕉王吳振瑞》交給美籍譯者史天慕(Timothy Smith),是因為他不僅懂中英文,還會台語客語,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能確保譯本的品質。而後在美國詩人Jeremy Paden推薦下,由Shadelandhouse Modern Press出版,這家出版社本身就曾獲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可說是題材、譯本、出版社資源,讓這本書可以在美國脫穎而出。
台灣讀者如何支撐台灣作者
當台灣文學創作越來越容易走向國際時,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何以為繼?
台灣雖然有許多優秀的創作者,也有政府的部分補助計畫,但比較大的問題是,台灣讀者是否買單,是否會看台灣文學作品?
海外出版社在購買版權時,會考慮這部作品是否得獎,以及銷量。台灣出版品在銷售數字上與日韓就有很大差距。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素食者》得曼布克獎時,韓文版銷售又再賣了五十萬本,而楊双子《台灣漫遊錄》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後印量兩萬五千本,這在台灣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如果比較各國銷售數字,外國出版社可能會考慮其他國家銷售更好的作品,版權代理公司固然可以用自己的交情遊說,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韓國影視可以席捲世界,是因為這些劇作本來在韓國就非常火紅。當台灣文學走向國際嶄露頭角時,台灣的讀者如何可以支撐我們的好作者?這也許是下一個課題。
文化是國家戰力的展現。韓國以席捲世界的韓流,逐步走向文化立國的目標,台灣的文化產業也勢必要與海外相關市場連結。這不僅是增加台灣的文化產值,也是讓台灣人的聲音,台灣人的情感,透過創作為世界所知曉。本專欄將以「台灣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為核心,持續關注台灣文學、影視、聲音內容發展,以及台灣文化如何走出台灣的議題與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