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轉型 城市文化的體驗入口
台北市市場處表示,台北自清代閩南與客家移民拓墾以來,草仔粿、發粿等傳統米食點心便在日常與節慶中扮演重要角色。隨後日本人將和菓子的製法、西式糕點與麵包文化引進台灣,且隨著大量日本人聚居,也讓外來點心得以流行,逐步影響台北的飲食風貌。
戰後,中國大陸各省族群大量遷台,也一併帶入各地風味獨具的傳統點心,例如南門市場以販售中國大陸各省的傳統點心聞名,像是上海鬆糕、桂花年糕等,都是具代表性的美食。台北傳統市場中販售的各式點心,正反映出台灣多元移民融合的縮影。
點心文化趨勢 常民滋味的創新風潮
市場處觀察,近年台北的點心文化呈現三大趨勢:首先是在地食材的創新應用,許多年輕攤商選用本土農產入餡,不僅實踐減碳理念,也讓點心風味更具土地情感與文化溫度;其次是中西合璧的混搭創作,像是中式食材結合西式料理手法,打造出已非純粹西式或中式的「混血點心」;第三是設計與品牌文化加值,運用包裝與故事敘事,讓點心成為情感與文化的載體,並透過社群媒體快速傳播、引發共鳴。
市場處指出,相較其他食品,點心因體積小、易於包裝行銷,更適合創意發揮,許多老攤商在經典品項中融入新意,年輕攤商則開創獨具風格的創意甜點,這股潮流成功吸引年輕族群與外地遊客走入市場,使市場轉型為探索城市風味與在地文化的新場域。
東方小食 在地滋味中的城市情懷
市場處進一步以本屆市場節「東方小食組」金賞得主為例,士東市場的「童家饅頭」以陽明山春櫻為靈感推出的「紫櫻有你」,以紫地瓜結合老麵製成饅頭外皮,內餡則是店家自製櫻花餡,融合中式饅頭製法與日式和菓子造型,創作出綿密柔軟、香氣淡雅的全新風味。

南門市場亦有兩家金賞攤商,各自透過點心詮釋台北的歷史記憶與時代風貌。以湖州粽聞名的「南園食品店」以芋泥、紅豆、花豆、小薏仁與糯米製作的「五福芋泥粽」,展現層次豐富的香甜滋味;「德慶港點」則承襲香港老師傅手藝,以肉質細緻的牛腿肉製成口感彈牙的「手工牛肉丸」,展現傳統市場的職人精神與風味。


西方茶點 把世界甜進台北
在「西方茶點組」中,則不乏將台灣在地食材融合西式糕點技法的創意之作。水源市場的創意甜點品牌「索菲烤布蕾」的「桂圓四季春塔」以法式塔皮為基底,內餡融合台灣四季春茶的香氣與桂圓的甘醇,帶來溫潤細膩的口感,象徵母親的溫柔,是一道獻給母親的點心。同樣位於水源市場的「民享號咖啡」則以「巴斯克乳酪蛋糕」奪金,這款蛋糕源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店家選用濃郁乳酪搭配萊姆酒與香草,交織出豐富滋味,蛋糕本體則如乳酪般溼潤鬆軟,為味蕾帶來極致享受。

中山商場的「迷上甜點―可麗露de秘密基地」也以「伯爵茶可麗露」獲得肯定,這款甜點選用英國伯爵茶與屏東鮮奶,以鍋煮奶茶為基底,將英倫茶香與法式甜點完美融合,成為吸睛又迷人的新式點心。
市場文化 傳達職人故事與城市特色
市場處表示,臺北傳統市場節每年藉由不同的主題競賽,提供市場職人展現創意與手藝的舞台,再加上攤位改造、制服設計及導入數位支付等市場精進計畫,讓老市場煥發新風貌。今年臺北傳統市場節更透過短影音挑戰賽等推廣方式,讓原本藏在巷弄裡的市場點心與攤販故事,在社群世界裡展露光芒。

如今,走進市場不再只是為了一日三餐,更像是一種文化尋味的旅程。2025臺北傳統市場節不僅重新詮釋傳統市場定位,也邀請民眾一同品味蘊藏於點心中的城市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