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以〈你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嗎?〉為題發文,說明手機內建的天氣App、搜尋引擎提供的天氣資訊,相較於氣象署的天氣預報來說,從資料來源、使用限制上就有所差別。
氣象署回顧,1980年代以前受限於科技,氣象預報幾乎完全依賴人為的判斷,依照觀測資料結果繪製天氣圖,加上預報員的經驗,以「人為主觀判斷」,來預測天氣系統的變化;後來隨著高速電腦發展,利用電腦建立天氣模型,才有了「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產製作業,儀器、電腦、人都參與其中。

由於大氣是立體的,電腦的天氣模型不可能完全模擬出真實世界的情況,因此產生的原始資料會帶有一些偏差,通常需要加工處理,依照地理特性、區域性,透過人為修正、解讀,最後才會形成天氣預報,「尤其臺灣因為地形複雜、某些地理區域的特性明顯,往往有很多電腦模型本身尚無法直接掌握到的部分,因此這個階段更顯得重要!」
氣象署將天氣預報的產製,簡化為5個步驟來作說明,依序是「觀測資料收集」「電腦模型運算」「加工與偏差校正 」「預報員修正」「轉譯與展示」。

然而手機或電腦內建的天氣App,或是搜尋引擎提供的資料,大多使用電腦模型的原始資料作為結果來顯示,沒有經過「加工與偏差校正 」「預報員修正」的步驟,因此可能會忽略地區特性造成的現象,或出現預報容易變動的狀況,在使用上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並需要多方參考比較。若想掌握較貼近台灣實況的天氣預報,氣象署仍建議鎖定的官方預報資訊,是比較簡單便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