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生階段 不同的美食陪伴
范僑芯童年時期每年除夕子時,會被爸爸帶去拜天公和城隍爺,那是她與城隍廟美食最早的連結,「對小孩來說,目的不是要去拜拜,而是要去吃東西。那天所有攤販都會開到非常晚,糖果玩具店也都還開著,有種半夜去走街的感覺。」她記得那時候的小吃店非常有活力,人潮洶湧中不斷吆喝客人,一看到有位子就要趕快搶。不論是「阿城號米粉」加了蛋酥跟魚酥的羹湯或「阿忠肉圓」,都是她記憶深刻的美味。就讀新竹女中時,學校距離城隍廟只需步行15分鐘,她和同學常在放學後走去吃點心,「王記蚵仔煎」直到現在都是她的愛店,煎法獨特不會過油,口味表現非常好;折法有如藝術品的「華品蚵仔煎」更是被她讚為煎出新高度,「因為我是學法餐的,法式料理常會出現看起來脆脆、很立體的裝飾物,華品就是那個感覺,煎得非常酥脆。」
留學回臺後,范僑芯有兩年半的時間任職於鴻梅文創的新州屋主廚,工作地點也在城隍廟旁。加班的晚上她常光顧「西市汕頭館」,若自己一人會點沙茶牛肉炒麵,多人同行就吃火鍋。




全臺獨有的美食聚落
范僑芯表示臺灣所有重要廟宇旁邊幾乎都有美食商圈,在新竹城隍廟一帶甚至開到深夜,24小時都有店家營業,可能源自於大家會在凌晨時去拜拜而產生的需求。另一大特色則是出了新竹就吃不到的「粉沯」,是用地瓜粉漿和瘦肉等食材製作的小吃。由於過去農業社會飲食行為都跟祭祀有關,會把口感最好的五花肉留給神明,而剩下的瘦肉就想辦法結合不同食材,讓整體口感變得更好吃,「豆干是很常見的元素,用來仿造肥肉,像客家粽會包豆干,或是在熱炒也很常見。范僑芯提到,加入地瓜粉漿製作的粉沯,口感軟軟濕濕的,也讓瘦肉咬起來不會那麼柴,因此「粉沯」是她認為極具新竹特色的料理,在城隍廟周邊的麵攤都能吃到。
城隍廟周邊一日美食巡禮
做為一日之始的早餐,范僑芯偏好吃起來舒服暖胃的熱湯料理。她推薦中央市場熬到乳白色大骨湯底加上大量芹菜油蔥的「老陳家糯米水餃」,「可以把它想像成包肉的鹹湯圓,稱為糯米餃是因為形狀沒那麼圓,比較不規則,厲害的是它還有骨仔肉這項配料,而且燉得非常之好,很軟爛。」午餐她會選擇「王記蚵仔煎」,蚵仔煎一定要配一碗貢丸湯,這是她少數講究的飲食儀式。
晚餐首選「西市汕頭館」,「它的沙茶醬流派是中藥跟花生粉比較重的呈現,湯底是用蔬菜、白蘿蔔、番茄熬,讓牛肉吃起來很舒服,重點是豆腐!我對豆製品的要求滿嚴格的,它的板豆腐豆香味非常濃郁,即便跟那麼重口味的沙茶配在一起,豆味都還是很明顯!」或者,也可以走遠一點到北門街的「老黃豬腳大王」,店內主要分為清燉和藥膳兩種湯底,「因為都偏清淡,這就非常考驗豬的新鮮程度跟挑選的功力,因為豬腳是一旦沒處理好就會有腥味的部位,所以它可以做成清燉和藥膳是很厲害的。」





餐期之間若想來些點心,時時刻刻都有排隊人潮的「梅花雞蛋糕」是必吃之一,「這家民國57年就開張了,那時梅花是忠貞的象徵,當時有很多模具都做成梅花形狀,它就一直沿用到現在。大多數雞蛋糕的口感是鬆軟的,但它是比較Q彈感、蛋香味很夠,我推測有加一些糯米粉或地瓜粉。」東門街近年由年輕老闆經營、堅持現點現做的「糕升狀元糕」,則是讓致力保存老味道的讓范僑芯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也是消失中的傳統點心,「這樣的店家越來越少了,小時候我超級不愛狀元糕,因為吃到的總是很乾、很無味,但這家很彈口,米粉的比例配得很好、水分也都保持住,熱的吃起來很濕潤、冷的會非常Q彈,兩種狀態的口感完全不同!一般的狀元糕只有表面灑一層薄薄的花生粉,但它的料真的給得很扎實!」她也大推「淵明餅舖」的蛋黃酥,不僅鴨蛋飽滿,紅豆餡的甜度也配得剛剛好,和目前市面上多用奶油製作的商品相比,淵明多了一股特別突出的豬油香氣,維持著傳統的味道很令她欣賞;而用料簡單、樸實味濃的水蒸蛋糕,有紅豆、芋頭、肉燥3種不同口味,更是鹹香涮嘴、遠近飄香的新竹代表性伴手禮。
不僅廟埕內商圈緊連著3座市場,市場裡也有很多寶藏小店,往外擴及北門街有整排漂亮的老建築和許多傳統小吃、新開的冰店;走往西大路方向,則有超人氣的鴨香飯和綠豆沙等美食等待大家去探索。范僑芯最後分享廟旁的「新復珍商行」,這始於西元1898年香傳百年的竹塹名餅,樓上過去是間戲院,雖已於今年2月不敵民眾觀影習慣改變而歇業,商行如今仍然佇立一樓,見證時代和街區有過的輝煌;對街的「西大發城隍包」則是近年聞名的後起之秀,無論是嗜辣鮮甜的剝皮辣椒包、創意十足的珍珠奶茶包和黑糖珍珠包,總讓嚐鮮的觀光客和甜點控們著迷地躍躍欲試,對范僑芯來說,城隍廟美食聚落是一塊值得大家持續尋寶、挖掘隱藏美食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