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結果昨(23)日晚間出爐,吳欣岱於臉書po文,提到罷免和選舉本來就不一樣。選舉是比誰比較好,罷免則是去論述別人不好,在宣傳上天生居於劣勢。更重要的是,選舉後的政治結構早已成型,要去破壞它,就會引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反撲。
吳欣岱認為,我們常以為選舉是選賢與能、政策討論,但在台灣的選制下,選舉不可避免地更像是一場投資、一個金錢遊戲。比看板、比廣告、比逢年過節的小禮物,甚至在你我看不到的地方,賄選手法千變萬化。在特定「投資者」的眼中,每個民代都是人脈、標案、權力交換的棋子。「因此,既有結構中的利益者,怎麼可能願意因為一場只剩2年任期的補選而被打亂布局?這場投資的報酬率實在太低。」
至於接下來台灣該怎麼辦?吳欣岱表示,從2024年選後,朝小野大賴政府的左右受挫,一直到人民爆發青鳥運動、大罷免的過程以及核三重啟公投,明顯已看出2件事。首先,民進黨已然失去主導議題的能力,在普發1萬、美國關稅等時事題上的進退失據;一直到對能源政策的無力承擔、黨內始終無法處理柯建銘問題等等。而這樣的保守執政,又接續到下一件事,那就是——搖擺選民對執政黨的反感,會隨著執政延續而越來越難以挽回。
吳欣岱還強調,隨著民主化的過程,想當中國人的台灣民眾已越來越少。近期的民調更顯示,統派民意已穩定少於1成,大約只剩5%或更低。既然如此,藍白為何勢大?答案很簡單:支持民眾黨的主流民意是對藍綠的反感與對第三勢力的期待;而支持中國國民黨的民意則是固有的恩庇侍從以及對「監督」的需求。「這是公民社會對民主的本能反應,而我們並沒有成功說服社會,這場大罷免不是藍綠對決。」唯有為台灣守住真正本土的第三勢力,才是改變的希望。
吳欣岱接著說道,真正的第三勢力,要不怕對中國表明態度,同時敢直指藍白就是通敵政黨,沒有模糊空間。如此一來,抗中保台才不會只是口號,而能真正落實入制度中,守護後代的未來。真正的第三勢力,要能夠獨立運作組織、政治教育、選舉行動,不倚靠民進黨既有勢力的資助,才能夠站穩監督的角色,為人民發聲。「我們面臨的困境決不僅有抗中保台,世代不正義、行人地獄、醫療崩壞、少子化…每一件都需要真正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在野力量,捨去表面膚淺的政治操作,提出真正的監督、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