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8:08 臺北時間

ADHD不是長大就會好!醫揭治療迷思 台灣僅1%患者接受完整治療

mm-logo
時事
李嵩濤醫師表示,約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即使過動衝動逐漸減少,不專注仍會帶來生活困擾。(翻攝自pexels)
李嵩濤醫師表示,約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即使過動衝動逐漸減少,不專注仍會帶來生活困擾。(翻攝自pexel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但醫師強調,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涉及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區域功能異常,影響專注力、組織計畫能力與情緒控制。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指出,台灣約有9%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獲得完整治療的僅約1%。這意味著大多數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與情緒發展受到阻礙。他提醒,ADHD並非「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若不治療,隨著孩子成長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可能增加憂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科疾病風險,甚至提高酒精或毒品濫用機率。
臨床案例中,一名30歲的ADHD患者本身職業是警察,因執勤時屢次忘帶鑰匙、未簽到,影響工作表現就醫。患者小時候就曾確診ADHD,只是未持續治療,現在接受治療後情況明顯改善,獲得同事和主管肯定。
李嵩濤表示,約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即使過動衝動逐漸減少,不專注仍會帶來生活困擾。
在治療上,部分家長擔心藥物會成癮。對此,李嵩濤澄清,臨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處方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反而能改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降低未來物質濫用風險。藥物治療有效率可達8至9成,若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他形容,藥物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幫助他們更清楚地接收外界訊息。
除了藥物,親職教育、學校支持與社會資源同樣關鍵,透過正向讚美、冷靜區(Time-out)或集點獎勵制度,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李嵩濤呼籲,及早發現與治療,能讓ADHD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更新時間|2025.09.17 18:0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