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7:13 臺北時間

大提琴巨星馬友友將訪台 唯一獨奏會再獻巴赫音樂

mm-logo
娛樂
大提琴家馬友友即將邁入70歲,仍以無窮的熱情持續拓展音樂邊界。(牛耳藝術提供)
大提琴家馬友友即將邁入70歲,仍以無窮的熱情持續拓展音樂邊界。(牛耳藝術提供)
即將邁入70歲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仍以無窮的熱情與好奇心,持續拓展音樂邊界。他將於下週一(22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一場獨奏會, 為本地樂迷帶來深刻的心靈觸動。
本場節目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第五與第六號為核心,交織趙季平《草原之夏》、喬治克倫姆《大提琴奏鳴曲》與保羅瑟宮《大提琴組曲Op.31》,在古今東西間展開對話,呼應他始終以音樂為文化橋樑的藝術信念。
作為聯合國和平使者,馬友友始終以音樂為橋樑,跨越文化與國界,凝聚彼此的理解與信任。自7歲為甘迺迪總統演出起,他已為9位美國總統獻藝,生涯陸續獲頒葛萊美獎、國家藝術勳章與總統自由勳章等榮譽,見證他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卓越成就。
他更是首位加入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的藝術家,將音樂的影響力推進至全球文化外交與公共議題之中。近年他發起《Our Common Nature》(我們共同的大自然)計劃,從西維吉尼亞的河流、阿拉斯加的冰川,到夏威夷的鑽石頭山,以琴聲與在地社群、原住民音樂家及環保行動者共鳴。對他而言,音樂不只是舞台藝術,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共通語言。
20250918insight009
馬友友發起《我們的共同天性》計劃,足跡遍及西維吉尼亞的河流、阿拉斯加的冰川,到夏威夷的鑽石頭山,以琴聲與各地民眾共鳴。 (牛耳藝術提供)
「文化成就了我們。它幫助我們創造信任、好奇心、信念與歸屬感。文化促使我們彼此關愛,並關愛我們共同擁有的世界。它提醒我們,大自然是人類的一部分,蘊含著比我們更豐富的想像。」馬友友說。
此次台北獨奏會的核心,仍是馬友友一生最深厚的精神依靠——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至今已三度完整錄製這部作品,分別在27、42和62歲,展現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與理解,成為他與世界對話的永恆語言。
馬友友4歲開始學習大提琴,7歲便能熟練演奏巴赫作品。他說:「我所演奏的,就是我所經歷的一切。」如今邁入古稀之年,演奏早已超越技藝本身,成為對生命的凝視與哲思。每一次演奏,都是與不同觀眾、不同地點的對話,也都是他對人生的新提問與新回答。這是他不斷回到巴赫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在期許全新的自己,而巴赫的音樂正提供這份不斷更新的靈感與啟發。
作為20世紀偉大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精神繼承者,馬友友始終銘記那句教誨:「先為人,其次是音樂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這份理念,使他不斷跨界合作——無論是《臥虎藏龍》的電影音樂或「絲綢之路計畫」的跨文化交流,他都在突破古典音樂的疆界,證明音樂是一種全球共通的語言。
【節目資訊】
​演出時間:2025/09/22(週一)19:45
​演出地點: 台北國家音樂廳
【演出曲目】
趙季平:草原之夏
J.S.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G大調,BWV1007
瑟宮:稍快板,選自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31
J.S.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 C小調,BWV1011
喬治克倫姆:大提琴獨奏奏鳴曲
J.S.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三號 C大調,BWV1009
更新時間|2025.09.18 17:1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