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昨(24日)公布一段3分鐘影片,詳細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現況。該堰塞湖如同一個由土砂堆積而成的「大臉盆」,最初儲水量達9,100萬噸。隨著雨量累積,湖水在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溢流,水流挾帶大量泥沙衝向下游,造成光復鄉嚴重受災。

林保署指出,堰塞湖的壩體盆緣已經下切達80公尺,估計23日有6,800萬噸水流出,目前仍殘留約2,300萬噸水量。專家研判,即使沒有颱風或豪雨,在日常降雨的情況下,堰塞湖也會於10月初自然溢流。
至於外界關注的「為何不事先引流或破壩」,林保署解釋,堰塞湖地處偏遠深谷,根本沒有道路可供工程機具進入。工作人員必須依靠空勤總隊直升機才能進出,僅能安裝水位監測儀器。湖區周邊仍有持續崩塌風險,任何長時間停留都極度危險,更遑論在颱風或地震期間操作工程。
此外據《ETtoday》報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教授李錫堤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原因,是地震與豪雨造成的上游大規模崩塌。台灣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堰塞湖,例如921大地震後的草嶺潭,以及小林村滅村事件,都是堰塞湖引發的重大災難。
目前林保署已持續加強監測,截至今(25日)上午6時15分,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紅色警戒尚未解除。當局呼籲民眾切勿靠近河道,以免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