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街頭的大罷免 戰役的起頭
7月26日與8月23日,兩波罷免案在全國各地接連展開,最後卻以32比0慘烈收場。對多數旁觀者來說,這是一場徹底的失敗;但對高揚凱而言,卻是一堂真實而殘酷的「民主演習」。
他毫不掩飾地批評藍營長期代表,「賴士葆從鄧小平做到習近平,文山區的發展卻連新店都比不上;羅智強一會兒喊要選台北市、一會兒喊高雄、桃園,甚至還說要選總統,最後卻硬擠到大安鐵票區,只為卡一個立委席次,這真的是太委屈了。」在他眼裡,這些人追逐的不是地方進步,而是為了鞏固個人權位。
事實上,這場罷免,也為各政黨、派系敲響警鐘。國民黨與民眾黨仗勢立院多數,杯葛國防預算、拒絕接受選民交付行政權給賴清德總統的事實,讓社會憂心「擴權濫權」;而民進黨則得面對鐵票區32比0的殘酷現實—撼動深藍板塊絕非易事,未來地方選戰仍是一場硬仗。

「正因為難,所以更要有人站出來。」高揚凱強調,不是因為有把握才踏上街頭,而是因為「希望能讓大安、文山區的市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每一次遞出傳單、每一次遭遇冷眼拒絕,甚至與人爭辯到滿頭大汗,都讓他更清楚自己的責任。那些停下腳步、拍拍他肩膀的人們,簡單一句,「加油,少年仔。」那份溫情,勝過於任何結果,更堅定了他的信念。

信賴台灣 不只是口號
罷免落幕後,他沒有退縮,反而把「信賴台灣」舉得更高。身為「新動力信賴之友會」副秘書長,他的名片上印著「信賴台灣高揚凱」。那不是冷冰冰的標語,而是一種信仰—來自他對總統賴清德的追隨與認同。
每當有人質問他「為何高舉信賴台灣?」時,他總會提起賴總統的故事,「他是礦工之子,父親早逝,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證明努力真的會成功。」這是他認為「信賴台灣」的第一層意義。
多年來,福興宮的大門只為藍營候選人敞開,就連前總統蔡英文來訪都曾被婉拒。但2024年大選,當賴清德先生走進廟埕,與民眾一一握手時,父親第一次選擇點頭接待;那一刻,他知道價值正在悄悄改變。

「信賴台灣」的第二層涵義,是台灣優先。台灣不是任何國家的附庸,而是必須堅定走自己的道路;第三層涵義,則是賴總統所推崇的「健康台灣」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國家施政的最前線。
這三層意義,讓他堅信「信賴台灣」不是口號,而是台灣社會最迫切需要的共識。在他眼裡,賴清德不像傳統政治人物,而更像一位醫師,把人民的健康視為國家未來的根基。尤其在大安、文山這兩個台北市高齡化最嚴重的區域,他說,「如何讓居民活到老、健康到老,才是最迫切的課題。」
挑戰鐵票區!逆風中跨越藍綠
大安、文山素有「天龍國中的天龍國」之稱,是藍營最穩固的票倉。外界常說,這裡是年輕人最難突圍的戰場。但高揚凱偏偏選擇在此高舉「信賴台灣」的旗幟。
質疑聲浪從未停過,有人說他「背骨」、有人罵他「投機」,甚至有人冷笑「不自量力」。但在他心裡,藍轉綠不是劣勢,而是一種力量。他說,「這不是決裂或是對抗,而是橋樑。」唯有懂得兩邊的語言,才能跨越對立的顏色,創造對話的可能。他始終相信,政治不是要創造更多敵人,而是爭取更多支持者;對他來說,這正是「信賴台灣」最深的意義──誠信、對話、以及跨越。
藍與綠的界線或許依舊清晰,但他選擇成為一道橋,跨越分歧。踏上2026的選戰,他深知這場挑戰困難重重,卻也篤定,「與其在順風球裡當旁觀者,不如在逆風球裡全力以赴。」




